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由“马儿不会吃草”想到农村中学教育现状


时间:2016-07-15 08:09:41   编辑:淮安教育网

由“马儿不会吃草”想到的

——对农村中学教育现状的思考

文|金巨林(安徽省寿县正阳中学教师)

多年以前,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幅漫画,作者是谁我不记得了,但画面的内容以及与漫画相关的教学经历仍历历在目。

画面的主题部分是一匹马,它卧在丰茂的草丛中,瘦骨嶙峋,奄奄一息。

与学生一起阅读过漫画后,我问:“草地上为什么会有瘦马?”当时,一学生正如瘦马一样蜷缩在座位上,被我叫起后,答:“因为它不会吃草。”教室里一片哗然,学生们放肆地嘲笑他的无知,而我却陷入了极度的悲哀之中,为学生、为自己、为当时的教育现状。

那时,九年制义务教育刚刚推行,在广大的农村,为了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学校取消了留级制度,小学升初中也不用再进行入学筛选。也就是说,学生从入学之日算起,加上九年的时间就能拿到初中毕业证。而我课堂上的那位说“马儿不会吃草”的孩子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幸运”升到初中的第一批学生。

时光如梭,如今,那一批学生已经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也将要上初中了。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常态,人们不再谈论“升级”、“留级”的话题,似乎孩子从入学到初中毕业,乃至高中毕业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时间的问题,或者只是他们愿意不愿意读书的问题。

这样,在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进入初中之后连识字、造句都难以从容完成,更别说阅读和作文了。经常会有数理化的老师半开玩笑地:质问语文老师:“你们这些语文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连字都认不得,叫我们怎么教?”更有英语老师无奈地感叹:“给学生讲宾语从句,学生竟然不知道什么叫宾语!”于是,语文老师陷入了无边的尴尬。而学生就在老师们的玩笑、无奈、尴尬中顺利地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一大批流入社会,成了有毕业证的文盲(当然,大部分不耽误赚钱);一部分幸运者升入高中,继续他们“马儿不会吃草”的岁月。

高中阶段,为了适应高考制度,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只能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中生存。由于音、体、美等教学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因素,素质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大多数学校事实上还是在走应试教育的路子。即便如此,因为生员质量参差不齐,学校不得不实行分快慢班的制度,高中生在入学伊始就被分数隔成了层次或者说等次。于是,在慢班“马儿不会吃草”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我的一个同事在初中部的慢班代课,那天,他对我说:“我现在上课找到一个办法,一进教室就不停地说,拿着课本读,对着教参念。不管学生听不听,不能停,一停就捂不住了。教室里嗡嗡的,没关系;你若问一句‘你们干什么’就坏了,马上就会有起哄的,课就没法进行了。”他说的是实情。我家前面有两个慢班教室,在快下课的时候经常听到“五——四——三——二——一——”的数数声,数完“一”的时候正好打下课铃,于是又响起一片“噢——”的欢呼声。

而在快班,那些看上去膘肥体壮的“马儿”真的“会”吃草吗?

在每年以分数为标准分班之后,进入快班的学生及学生家长都会十分幸福。快班意味着教得好学得快,意味着在通往高考的独木桥上挤在了前面。为了保住靠前的位子,老师不惜采用题海战术,补课加班;学生更是“唯学习是听”,你追我赶,竞争激烈;家长则是“一切为了孩子”,竭尽全力地做好后勤服务。在快班,我们更能理解“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流行的话语的深刻内涵。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在父母、老师的“爱心”督促下,那些原本活泼、好奇的高中生们被当成知识的容器,不得不依靠啃书、背书的形式去挤那条狭窄的独木桥,以致渐渐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追求的动力,成为考试指挥棒下的牺牲品。这些学生就像是吃过激素的“马儿”,那种肥壮其实只是浮肿,他们在分数的优势里麻木;自信、毅力、诚信、思考等素质得不到提高,创造力严重缺失。

前不久,我又给我们班的学生说起了“草地上为什么会有瘦马”的话题,学生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都说“因为他不想吃草”,我惊诧地问“为什么”,回答是“他想喝牛奶”。这一次教室里没有哗然,孩子们很平静,他们觉得这个回答是理所当然,反之,他们对于我的惊诧倒是感到奇怪了。我的心境已经不能用悲哀来形容了,我简直是震惊和恐慌了。

是啊,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富裕了多少个家庭啊,当年那些“不会学习”的孩子,他们不是照样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吗?现在,面对他们的孩子,你如果还要说接受教育是为了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赚到更多的钱,那么该受嘲笑的当是你了啊!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面对眼前的事实,我经常处在痛苦的状态。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有一句名言:“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多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就叫今天。”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在人的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教育问题就成为人的基本需要。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具备现代社会特征的公民,能否理解和享受现代社会的基本文明,能否具备现代人的基本生活质量,取决于他能否受到现代社会的基本教育。如果一个人不能受到现代社会的基本教育,那他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却并不是一个现代人。

当然,我这里说的现代社会的基本教育,肯定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的教育。

那么,针对目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现代社会的基本教育呢?

我认为应该作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师资水平

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学校实际,有计划地完善教学设施,在音、体、美教学方面充实师资力量,开全开足文化课之外的教学课程,调动最广大的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于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有音乐天赋的,给他们展示歌喉的机会,有专业教师教他们学习乐理和声乐的知识,有专门的教室供练声和练习乐器;有体育特长的,给他们腾越的空间,有懂行的教师教给他们体能训练的常识,有跑道、有沙坑、有完备的体育器械供他们训练;有美术潜能的,有专职教师教他们绘画,学习素描、水粉……

我们应当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培养他们乐观生活的信念,这比什么都好。

我们的学生好比一群马儿,只要能吃到合乎自己口味的食料,他们都能长得身强体壮,或善长跑或善负重,成为有用之才。

二、实行分层教学,注重取长补短

这里所说的分层教学,不是按分数进行分隔的快慢班教学。我认为学校实行分快慢班的措施,是在应试教育下的一种被动教育形式,它看上去是为成绩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好学习的净土,事实上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仅仅不利于所谓的差生。

记得看过一篇写黄山奇石的文章,描摹了或高耸、或伏卧、或斜倚、或独立、或平秃、或陡直、或俊逸、或丑陋的各类石头。然后,作者写到:“正是这些形貌各异、千差万别的石头构成了完美的黄山。”

我曾经在我的班级为学生读过那篇文章,我告诉学生,他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这黄山上的奇石,是组成我们这个班级必不可少的分子,正是因了这石的多彩多姿各具特性才显出我们班级的美好。我们的这种美是丰富的美,而不是单调的美;是厚重的美,而不是浅薄的美。当时我带的是慢班,我读那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也是鼓励我自己,而我确实在那之后,看到了五十多双眼睛中闪现出的激动和幸福。在我的班级里,只有不到十个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但其他同学为了保护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优势,从来不在课堂上捣乱。而这几个学生也没有以自己的成绩自居,他们常常主动认真地帮助同学提高学习成绩。同学们有的开朗,有的内敛,有的喜动,有的爱静;但大家在一块相处得非常和谐。

三、明确“爱心”方向,关注学生品行

在2000年,我参加了一个“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教学经验演讲,我的演讲题目是《点着这盏灯,照亮一片天》。我心中的灯是全体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在我做学生的时候,听一个老师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是的,教师可以修塑人的灵魂,也可能毁灭人的灵性。这里的灵魂,应该不是单指学生的成绩,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品行。学生是人,一个人,最终都要走上社会,而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分数,更是品行端正,人格健全的人。作为教师,应当明确这一点,用自己的爱心,铸造学生的人格,关注他们的心理,增强他们勇往直前的信心,培养他们战胜挫折的毅力,完善他们待人处世的诚心,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教师,更要为人师表,言谈举止以身作则。

四、树立“人文”理念,铸就创新人才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到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我们教育人的正确方法也应该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存在,相信每个人的价值,并帮助每个人来完成自我价值的发现和实现。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学生分成“孺子可教也”和“朽木不可雕也”两类大有不同。如果我们把传统教育称为“精英教育”或“筛选教育”,那么“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该称为“平民教育”或者说是“推进教育”。无论是从有利于社会更好地发展来看,还是从关怀人的生存意义来看,“平民教育”和“推进教育”都是我们急切需要的。

常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说学生是一群马,那么学校就是一片草地,教师就是撒种和养马的人。草地越广阔,草种越丰盛,马儿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就越大;养马的人,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有的马,其次要懂得每一匹马的特性,把马儿引领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果真如此,那么,草原上的瘦马将会大大减少了吧。

(本文为金巨林原创投稿)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