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虹野:小众专业频被换,谁之过?


时间:2016-07-14 08:07:33   编辑:淮安教育网

虹野:小众专业不能“从一而终” ,高校需反思招生方式

虹野/文

两年前从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毕业、因为拍“一个人的毕业照”而走红网络的薛逸凡,已在美国修完计算机生物学硕士,即将攻读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博士学位。在媒体的解读里,诸如古生物学、梵语等小众专业似乎面临着“曲高和寡”的传承窘境,一些学生迫于现实压力,在研究生阶段更换了更接地气的专业。但是在薛逸凡看来,小众专业不能成为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没必要太过遗憾和惋惜。跨专业的学习反而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看待研究的问题。

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我是非常赞成冷门专业的学生转换专业的。毕竟冷门专业无法提供当前主流价值观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大量的金钱、稳定舒适的环境,至少工作得好找。更何况跨专业确实也有利于冷门专业的研究(如果这些学生还能回头继续小众专业的研究的话,不过一般可能性不大)。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冷门专业换专业越早进行越好,因为换的越早,学生在小众专业上花费的精力就越少,教师亦然。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濒临灭绝的小众专业的资源能够更有效的使用,而不至于因为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因为换了专业使得这些专业“断了传承”。

所以,我们不能批评学生选择小众专业之后“转换门庭”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值得鼓励的事情。毕竟这种行为对于小众专业的传承以及该专业教师的付出来说是一种伤害。此时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我们如何能够录取到能够接受小众专业“传承”而始终如一的学生,免得本已摇摇欲坠的小众专业受到二次伤害。

当前高考招生制度,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基本上还属于“拉郎配”,简单的按照分数分配给了学生的选择权,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的专业基本上毫无概念,大都是自己的父母亲友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对于大学的专业,学生根本谈不上有很深的兴趣和爱好。而缺乏现实利益支撑的小众专业恰恰需要学生的兴趣来支撑其进行长期研究。当前我们的招生制度无法评价学生对某个专业的兴趣和爱好。招进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才会了解到该专业的用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才会知道自己是否对小众专业有兴趣,才会形成稳定的专业追求。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小众专业录取人数少,分数相对应其他专业都会稍低一些,所以有不少学生会采用“报考冷门专业”的技巧,先谋求录取,而后再转专业。这种把小众专业作为跳板的方式并不罕见,这种不遵守录取“契约”的行为占去了其他考生的机会,给小众专业的存在“雪上加霜”。但是这种违背录取“契约”的行为在当今的录取方式中往往被认为是“报名技巧”而被社会推崇。

如果说高考统一录取的专业,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甄别,可是有不少高校,如北大,具有自主招生资格,却依然招不到自己专业所需要的人才,依然无法使得专业和学生合理匹配,这只能说这些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招生的问题了。小众专业由于人数少对学校招生影响不大,但是高校这种“拉郎配”的招生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和学校专业发展的伤害却是不小的。小众专业由于学生转换专业带来的危机不得不引起高校招生的思考,及时提高招生水平。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虹野/文

两年前从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毕业、因为拍“一个人的毕业照”而走红网络的薛逸凡,已在美国修完计算机生物学硕士,即将攻读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博士学位。在媒体的解读里,诸如古生物学、梵语等小众专业似乎面临着“曲高和寡”的传承窘境,一些学生迫于现实压力,在研究生阶段更换了更接地气的专业。但是在薛逸凡看来,小众专业不能成为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没必要太过遗憾和惋惜。跨专业的学习反而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看待研究的问题。

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我是非常赞成冷门专业的学生转换专业的。毕竟冷门专业无法提供当前主流价值观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大量的金钱、稳定舒适的环境,至少工作得好找。更何况跨专业确实也有利于冷门专业的研究(如果这些学生还能回头继续小众专业的研究的话,不过一般可能性不大)。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冷门专业换专业越早进行越好,因为换的越早,学生在小众专业上花费的精力就越少,教师亦然。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濒临灭绝的小众专业的资源能够更有效的使用,而不至于因为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因为换了专业使得这些专业“断了传承”。

所以,我们不能批评学生选择小众专业之后“转换门庭”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值得鼓励的事情。毕竟这种行为对于小众专业的传承以及该专业教师的付出来说是一种伤害。此时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我们如何能够录取到能够接受小众专业“传承”而始终如一的学生,免得本已摇摇欲坠的小众专业受到二次伤害。

当前高考招生制度,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基本上还属于“拉郎配”,简单的按照分数分配给了学生的选择权,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的专业基本上毫无概念,大都是自己的父母亲友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对于大学的专业,学生根本谈不上有很深的兴趣和爱好。而缺乏现实利益支撑的小众专业恰恰需要学生的兴趣来支撑其进行长期研究。当前我们的招生制度无法评价学生对某个专业的兴趣和爱好。招进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才会了解到该专业的用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才会知道自己是否对小众专业有兴趣,才会形成稳定的专业追求。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小众专业录取人数少,分数相对应其他专业都会稍低一些,所以有不少学生会采用“报考冷门专业”的技巧,先谋求录取,而后再转专业。这种把小众专业作为跳板的方式并不罕见,这种不遵守录取“契约”的行为占去了其他考生的机会,给小众专业的存在“雪上加霜”。但是这种违背录取“契约”的行为在当今的录取方式中往往被认为是“报名技巧”而被社会推崇。

如果说高考统一录取的专业,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甄别,可是有不少高校,如北大,具有自主招生资格,却依然招不到自己专业所需要的人才,依然无法使得专业和学生合理匹配,这只能说这些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招生的问题了。小众专业由于人数少对学校招生影响不大,但是高校这种“拉郎配”的招生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和学校专业发展的伤害却是不小的。小众专业由于学生转换专业带来的危机不得不引起高校招生的思考,及时提高招生水平。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