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哪去了?”


时间:2016-07-13 08:08:41   编辑:淮安教育网

“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哪去了?”

文|史录选(甘肃泾川丰台张观察小学校长)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朱熹说:“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朱子语类》卷12,“持守”),古人所言,敬畏意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现如今,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老师毫无敬畏所言,甚至,有的学生直面辱骂自己的老师,前不久,网上报道,某地几个男孩子围攻一个老师,结果,被挨打的这个老师还受到了教育局的处罚,诸多网友为此愤愤不平,都在为这个老师发帖讨个公正的说法。由此,我不得不要问这样的一个问题:难道如今的学生真的吃了豹子胆?

前几天,一个老师对我哭诉,说班里一个学生背地里骂她,当她找到孩子的家长论理时,家长说:“生不教,师之过。”这个老师感到很委屈。当时,我在一边安慰他的同时,一边对他直言:学生骂你,至少说明了这个孩子一点不怕你,只可惜,他对你的敬畏之心哪去了?随即,这个老师说:“我平时态度太好了,结果,闹成了学生不怕我的苦果。”我笑了,对他又说:“难道态度不好就会换来学生对你的敬畏吗?”

这一点或许是大多数老师的一个普遍共识:粗暴即可换得敬畏。

对此,我认为这是一种盲目简单的认识,粗暴只会激发更大的怨愤,敬畏之敬,含有尊敬、信服的意思,前提是“敬”,然后让对方“畏”,这样,敬畏显得合情合理。日常生活中,部分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简单地“强迫孩子乖乖听话“,孩子听话一次、两次可以,次数多了,总让孩子听话,这种强制性听话自然就成为不听话了。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各自的思想,孩子是自由流动的,强制其实就是对这种自由流动的制冷而希冀凝结,这种呆板的凝结是一种束缚,束缚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不喜欢的。如此说来,强制是无法取得孩子对你的敬畏之心。

孩子的敬畏之心从何而来?

上个月,我见到了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几乎,我一点认不出他。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这么说:“老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我见到你感觉很害怕。”“我又不吃人,你怕什么。”我笑着随声附和。碍于多年不见的缘故,他再也没有说什么。

我知道这个学生的心里有好多话要说,是怨恨,还是感激?

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对我每一次投来感激,我只苛求孩子“怕“我,即使自己的学生已成中年,这种”怕“的感觉只要存在,这就说明了我的教育是有价值的。

或许,有的人不认可这一点。

过去了很多年之后,某某学生一见到某某老师感觉很怕,这一点说明了什么?难道不能说明存在着一点敬畏之心吗?

要想博得学生对你敬畏,教师就要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这调子,我不是喊得过高。让孩子尊敬你,你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或者对孩子们的爱心打动他们,做点“教训”他们的资本,一个教师先对孩子没有付出点什么,就趾高气扬地总想着对他们教训,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失去威信。孩子怕你,不是强制,而是孩子们主动的一种方式,即“老师没要求,我们感觉就怕”。我总认为一个人只要真心付出,当时,即便有人怨恨你,唾骂你,这只是暂时的,我相信最终的结果就是“真心付出就有真悔回报”。

要想博得学生对你敬畏,教师就要严格要求,矜持做人。作为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丢失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微信。矜持自己的言语,该说的,不该说的,分清身份,分开场合,这些都足以取得学生的敬畏。严格要求不是体罚,而是另外方式上的一种温柔和关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人的本质需求。教师只有学会爱,才会最终博得爱。狼爸虎妈的教育虽说成功了,但是,是否有敬畏之谈?这可要质疑。

要想博得学生对你敬畏,教师就要示范引导,影响促动。我们经常听到好多孩子说:“看看,我们的老师多优秀,我将来也要和老师一样。”别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教育哲理,即教师的示范影响。教师可以给孩子们讲讲自己励志历程,或者成功后的感悟,这种做法绝不是卖弄,其实是一种极好的教育。

总之,敬畏不单单是惧怕,敬畏说穿就是一种教育。只有懂得敬畏于他人,将来才会立足于他人之上。要想取得他人的敬畏,自己首先敬畏他人。

(本文为史录选校长原创)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