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淮安“两网融合”打响“两个创新”改革主品牌
“要不是共产党,我夜里还不知道上哪儿住去呢。”说话的是淮安市区富强社区年过八旬的老人陈凤英。老人孤身一人,常年在外租房。去年二月,房东嫌老人年纪太大,怕出事,租赁合同到期后不肯再续租,一时找不到住处的陈凤英不得不风餐露宿。
“让老人露宿街头怎么能行?党委不管谁管?”收到社区网格员上报的情况信息,社区党委书记朱化图、老书记马桂华立即组织居民代表商议,为老人出资申请了一套廉租房。搬家那天,社区干部全体出动,给老人当义工,买用品、扫地、铺床,老人走一路,哭一路,不停地念叨:“多亏了这些党的好干部。”
这是淮安市“两网融合”开创社会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社区是城市发展的最小单元,近两年来淮安市在原有“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模式基础上,在城市社区增设若干网格党支部,与社会治理网格进行深度融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破解现代社会治理的时代命题,打响了淮安党建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两个创新”改革主品牌。
党建研究专家、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前不久在淮调研时认为,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推行“两网融合”,既提升了党组织公信力、号召力,又开辟了多元参与、系统推进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值得借鉴推广。
“两网融合”催生社会治理“头雁效应”
“爱琴海小区的庄翠兰去年被确诊为肺癌,几次想轻生,我天天都去探望,最多一天去了6趟,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像兄弟姐妹一样照顾,她就有生的希望。”淮阴区“家庭医生”罗金曾经以为,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纯属个人问题,想帮帮不上,没法弄。罗金看法的转变发生在2013年。当年,淮阴区委作出统一部署,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提升社区医院硬件设施,抽调206名社区医生组建了22支家庭医生团队,深入社区逐户上门开展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已签约22876户,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1.7%;1.46万名高血压患者、3756名糖尿病患者和426名重度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管理。在家庭医生引导下,该区还成立了17个“高血压患者之家”、“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医患关系进而发展成为亲情关系。
数据显示,自爱心援助活动开展以来,金湖累计向孤残儿童提供经济资助685万元,走访慰问4900多人次,集中开展“亲子活动”122场次,解决困难2600余件,为孤残儿童协调解决辅助医疗器械83件,提供康复训练信息120余次,并自发产生了326名候补“党员爸爸”、“党员妈妈”。
“两网融合”催生社会治理“磁场效应”
社会治理发端于社会管理。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包含了从思维理念、组织架构到方式方法的根本转变。市委书记姚晓东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说,“管”是单向度的,在于动用政府行政资源与手段,去解决社会需求和问题;“治”是体系化的,注重通过多元主体协同配合互动来解决问题,体现的是主动迎难而上,各个主体合力而为。淮安“两网融合”折射的正是这种合力治理思维。
“余书记,孟家门口有根电线耷地上了,抓紧去望望,伤到人就麻烦了。”4月15日一早,河堤路社区84岁的退休干部庄茂林向社区反映,这已是庄老提供的第186条社情信息。为破解社区人手少、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参与度偏低这一困局,去年,我市在清河区河堤路社区试点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只要在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无论是个人、单位还是社会组织,都有一张积分卡,按劳积分,年终再凭积分兑现物质奖励、评选服务之星。
试点至今,该社区已有21名居民主动要求做调解员,群防群治队伍由原来的35人增至56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3件,全区280多个在册社会组织,近一半跟该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合作关系。“以前,搞志愿服务基本上靠个人觉悟,但没有方向感。现在好了,由社区党委统一组织,有激励、上规矩。”一个月前新发起成立“劝和小组”、被评为社区信息之星的庄老告诉记者。
“两网融合”以来,社会治理不再“形单影只”,而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其中。在淮安区,69岁的社区老党员、“老少民情团”成员姜培民向区委反映的“低保户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的建议,引起了区民政部门的重视,经过4个月的核查,该区共清理不符合低保标准户4478户。
2013年底,淮安区建立了以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干部、老医生“五老”为骨干,以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新发展党员“五少”为主体的区乡两级“老少民情团”,会同区委组织部、教育局、卫生局、老干局、人社局和区总工会,按照政治素质过硬、身体条件允许、群众评价较好的标准,对报名人员进行审核,将选聘对象向“多嘴型”老党员、“炮筒型”老干部、“刺头型”教师、“激进型”大学生村官等敢讲真话的同志聚焦,选聘范围向薄弱村、拆迁较多的社区、效益不佳的企业、群众意见较多的“执、窗、服”单位延伸,每种类型各推荐20名,最终组建成了由242名成员组成的25组老少民情团。截至目前,“老少民情团”成员已扩充至近千人,累计走访群众5400多户,征集意见建议930多条。
除此以外,在盱眙、涟水,当地党委从完善信息收集入手,建立了覆盖城乡基层的社会治理信息员网络,各乡镇所在村组、社区和工业集中区企业车间班组、机关事业单位被监管指导单位均配备了信息员,同时拓展到出租车司机、三轮车夫、环卫保洁员、物业保安、送奶工、送报员、停车场看护人员、加油站员工、露天停车场看护人员、沿街店面业主,信息员总人数已超过10000人,他们不仅担当起街头路面治安巡防员,同时成为矛盾纠纷调处、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的一支重要队伍。
“两网融合”催生社会治理“延伸效应”
“两网”融合,使服务的触角向外延展,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直至“末梢神经”,从而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治理效果——
在清河区工农兵社区,居委会主任侯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2013年9月,居委会想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购置两间居民活动用房。临近付款,群汇律师事务所的党员律师朱桂前发现,所购房屋存在产权纠纷,一旦购买,280万元购房款砸进去不说,还要惹上官司。
“朱律师是‘两网融合’推行过程中,市司法局党组派驻到社区帮助老百姓调解矛盾纠纷的。”侯娟说,要不是他及时提醒,我们谁也没想到,房子居然存在产权纠纷。
在淮安,像朱桂前一样挂钩到社区的“法律保姆”已达785名,去年一年免费为群众解决法律纠纷2943件,办理诉讼及非诉讼代理案件1696件。
不仅如此,“两网融合”的深入推行,也给我市居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快捷渠道。全市已有5万多名社区居民通过我市研发的“招工求职E通”信息平台实现了创业就业,1800多家企业通过网络招聘就业人员3.2万人以上。这一做法被省经信委评为全省人社系统唯一信息化示范工程,获评全国金保工程建设方案成果优秀奖。
在金湖,社区民警在打造平安社区的基础上,将服务延伸至广大农村,打造了“一公里警务圈”,全县11个镇117个行政村共设立警民联系点308个。“一公里警务圈”建立以来,该县公安部门已为6000余名群众提供了上门服务,向8万余名群众宣传了安全防范常识,帮扶失足青少年63人,收集各类治安线索95条,协破案件120余起,现场调解矛盾纠纷702起,送证上门5236人次,帮助群众办实事、做好事365件,有20万名农民直接享受到了公安机关的定期上门服务。
作为延伸服务的另一成功探索,淮阴区“警民协作会”通过整合辖区内社会资源,吸收社区基层干部、小区安保、业主代表、暂住人口治安积极分子等十种人为会员,使其发挥情报信息员、矛盾调解员、义务巡防员和法制宣传员四大作用,变社区民警单打独斗的勤务模式为联合社区所有资源联勤联动的警务模式,充分激发民力,实现了社区警务共建共享共创平安的互动格局。
警民协作会成立以来,该区3000多名警民协作会员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00余起,收到警务协作员提供的各类信息1.4万余条,协助侦破刑事案件269起,抓获网上逃犯55人。此举也受到省公安厅充分肯定。
在清河,城西社区十排房花苑小区的“三人自管小组”名声在外。去年4月,因物管“跑路”,小区出现脏乱差。社区第四网格党支部书记韩铭坐不住了:“物管跑了,我们自己管!”通过挨家挨户走访,160户居民有158户同意由老韩牵头,和另外两名老党员罗大爷、王大婶一起成立“三人自管小组”,打理小区“家务事”。
结果是,“三人自管小组”运行至今,小区交通不堵了,治安状况好了,环境变美了,主动上门缴纳物业费的居民达到了80%。“社会治理的有序无序,党组织、党员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那些以往社区网格员‘单打独斗’无法提供的服务事项,‘两网融合’以后因为有了党组织牵头,变得万事不愁了。”城西社区党委书记井文林说。
自去年在全区38个社区党委下增设118个社会治理网格党支部以来,清河区已形成社区党委、网格支部、网格长、网格员“四级治理”结构,实现了群众诉求的“一呼百应”。数据显示,通过“两网融合”的推进,清河去年累计化解居民提出的各类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诉求3万多件,居民安全感、满意度达到了98.5%。
“两网融合”催生社会治理“叠加效应”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从这一视角出发加以观照,我市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资源整合优势,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效果最大化,被视为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取得的又一实践成果。
去年2月,在市某建筑公司打工的清浦区淮海南路社区居民刘某,下班途中遭遇车祸,被认定工伤九级伤残。此后,他一边治伤,一边追讨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跑了一趟又一趟,没任何说法。”社区网格员得知刘某的烦心事后,将情况上报社区。这种事情社区搞不定,怎么办?社区党委迅速安排专人,帮助刘某申请了劳动仲裁。人社局、法院、工会、经信委等部门悉数到场,进行“一体化调处”。“五十分钟不到问题迎刃而解,35712元分文不少。”刘某对此心存感激。
“妈妈妈妈,来追我呀!”5月9日上午,金湖尧帝公园,一名小女孩与一位年轻的妇女正在打闹嬉戏。小女孩名叫王书园,而被她称为“妈妈”的则是县育才小学的党员教师丁西勤。王书园是一名孤儿,两年前,她有了一个疼她爱她的“丁妈妈”。
一直以来,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仅凭个体或社区、村居力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为此,金湖县委创新举措,组织全县274名“党员爸妈”与孤残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结合四季特点和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比如,冬季“过新年添新衣”、春季“亲子户外踏青”、夏季“共度暑期时光”、秋季“迎中秋赏明月”等。时至今日,爱心援助“四季行动”已经成为该县“党员爸妈”关爱孤残儿童的一项长效机制。
淮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