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新安小学新区分校校园里响起了一曲曲委婉绵长的“老淮调”,吸引了远近的淮剧迷们。演唱者是该校的孩子们,他们用稚嫩的童音,为观众献上了旦腔拉调《寒风吹》及《打金枝》选段《唐君蕊》,声腔拉调《十拜》,声腔自由调《河塘搬兵》及《白蛇传》选段《自从去到金山后》,数板表演《木瓜领将令》等不同曲调风格的淮剧节目。孩子们有板有眼、字正腔圆的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这是该校于“六一”前夕举行的“淮剧文化进校园”特色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著名教育文化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继华先生指出:“教育的尽头是文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办学的关注重点。新安小学新区分校自创办以来,一直把 “淮剧文化进校园”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是江苏省的重要戏曲剧种,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和艺术风格的演绎,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区域文化认同和民族审美活动,延续着苏北人民这一特定族群的情感记忆,蕴含着浓厚的苏北地域文化精神。淮剧与新旅母校新安小学也有着不解之缘。1935年10月,著名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在淮安县新安小学诞生,他们修学旅行全国,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救亡。1941年,新旅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为了适应苏北民众的欣赏习惯,扩大抗日宣传的成果,新旅团员将苏北流行的地方戏——淮剧,搬上了抗日宣传的舞台。他们向当地老百姓学唱民歌小调,学习当地方言,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淮剧演唱技巧。他们的宣传方式也很快由歌舞表演为主转向以淮剧为主,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起培训、辅导地方文艺骨干的任务。当时的淮安县文工团由于组建时间不长,演出水平还很低,演出技巧也不很成熟,新旅同志主动为他们多次进行现场指导。新旅团员左林、张早还先后担任了新编淮剧《眼前报》、《荡湖船》、《照减不误》的导演工作,受到新四军一师首长粟裕、钟期光和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等领导同志的好评。在新旅同志的指导下,淮安县文工团的艺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淮安县宋集乡后营村是淮安的北大门。抗战时期后营村成立了儿童团,新旅曾多次派团员到后营村教儿童团员唱淮剧。新旅团员韩益峰、海明、海波等同志在后营村教唱过新编淮剧《小放牛》:“什么人为抗战遵守命令,什么人在江苏准备投降嘛依呀嗨。新四军为抗战遵守命令,韩德勤在江苏准备投降嘛依呀嗨……”还有《减租减息歌》:“贫富互助,农村和睦,实行减租减息嘛依呀嗨……”新旅团员还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淮剧唱词,让农村妇女懂得了剪发和不裹脚带来的好处。从那时起,盐阜、两淮一带的妇女剪发、放足的人才逐渐多起来。作为新旅母校,新安小学近年来确立了“做新时期的‘小好汉’”的办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新安小学新区分校积极传承新旅的艺术教育传统,确立了“尚美育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怡情”的办学思路。“淮剧文化进校园”项目正是该校“尚美育人”办学理念的一个物化成果。为传承和弘扬淮剧文化,培育“尚美”少年,该校与市淮剧二团合作开展了“淮剧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长期聘请市淮剧二团的专业演员担任“淮剧”特色课程辅导老师,从文学、表演、唱腔、伴奏、服饰、脸谱等方面,普及淮剧知识、学习淮剧表演,传承淮剧文化。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建了专门的淮剧研究团队,开展淮剧文化传承的理论探索工作,并创作适合新时期小学生表演的新剧目。他们通过校园与淮剧联姻的方式,探索出一条以校园为载体,促进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学校特色化办学有机融合的新路子。在每年的新年联欢会,六一庆祝会、新旅80团庆汇报表演等大型演出活动中,该校学生的淮剧表演成为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在淮安区少儿电视节目展示活动中,该校的淮剧表演唱《梨园秀》获得广泛好评,并参加了区电视台现场节目录制。今后,新安小学新区分校还将陆续规划建设淮剧演出剧场、淮剧艺术陈列室、服饰道具化妆间、学生练功房、数字化编辑室等项目,为“淮剧文化进校园”提供充分的场所保障,更好地为学生亲近淮剧文化服务,让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里焕发光彩,让孩子们的尚美精神在悠悠淮调中美丽绽放。(乔翠红) 淮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