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您好”!
——献给我的老师们和我尊敬的人们
图、文|剧爱玲(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教研室)
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没有阳光,天阴阴的,深秋的风透着一丝丝的凉意。对我们教研人来说是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但今天在我的内心里另有一番情愫……
周一例会上领导就把本周的工作安排停当,今天要去张店,我在一中,有两节推门听。早就听说一中从后院搬到了前院,那是原来高中的校址,那个绿树成荫,散发着浓郁书香的校园。高中撤并之后,老师们也大多分散到了别处,只有一些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师留了下来。毕业以后只去过一次,二十多年过去,几位敬爱的老教师,我学习过的教室,是否安好?如果有时间,能否看一眼?
我们八点前就到了,根据课表我二三节听课,心里窃喜,愿望可以达成了……
校园的旮旮旯旯看了一遍,仔细辨认,才发现后边的一个长长的教学楼东半部是后来又接上去的。西边的半截就是二十年前的仅有的一座新教学楼了,那里有我学习过的教室。那通向南北的”料浆”铺就的主干道及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排排冬暖夏凉的起脊房,和大多数老校园一样,在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被硬化、净化和美化成另一种的整齐和现代,但似乎少了自然美和书香味。
来到前边的家属区,问道:“你好,赵俊之、陈维湘、张淸德三位老师还在这里居住吗?”答曰:不知道。又到后边的小家属区问,答案是一样的。
第一节快下课了,该准备听课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叫着我的名字,“小平先生”微笑着进来了。他姓宋,个子不高,是我中学时代还非常年轻的一位政治老师,大家早就这样叫他了。我问他三位老师是否还住这里,“都死完了”。这是原话,微笑着很平静的一句话,我却倍感凄凉。多好的老师们啊,在那个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这三位为代表的老师们,支撑起母校曾经的辉煌。我在那儿学习时,和许多从那里走出的学子一样,享受过他们无私的关爱。我清楚地记得;赵老师语文课最好提问几个同学,于是我们商议,他再提问,就都回答“不会”。这个伎俩很快被识破,个个挨批。我仅有的一点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他的严管下习得的。还有他的板书简直就是印刷的楷体……张老师教历史的,从没见拿过本子上课。毕业那学期,为了让我挤出时间学习,几次帮我到街上邮局取钱……还有那个随手在黑板上画一幅地图,世界各地,无所不晓的地理陈老师……
这几个平反昭雪后依然很有个性的倔老头,用他们极强的责任感和渊博的学识,让“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经典语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现实。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一句教育名言:学校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
下课铃响了,打断了我的思绪。该去听课了。到了班级门口,竟然是宋老师,这怎么行,我是他的学生啊!刚毕业时,宋老师给过我细心的帮助和指导,是我初登讲台的引路人。记得那时,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骑车30多里地向宋老师请教。在我心里,他早就是政治学科的领军人物。
宋老师见我有疑虑,就微笑着说:“课表上是另一位领导九年级的课,他今天较忙,这节课临时就改由我来上八年级的。你不要有顾虑,按你们的标准该怎么评就怎么评吧。我也不会使用新模式,还是用老方法。”
我的老师担任校领导多年,我以为他近几年不教课了,然而不但教课反而欣然接受讲课任务。还让自己的学生该怎么评就怎么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怀。平易近人,宽厚仁慈——没进教室就受到了教育。10分钟前我还在伤感,10分钟后我倍感惊喜,就像当年他的学生一样走进了教室。没有在后边和老师们一起,特意坐在了前边的一个空位上,和新同桌一起认真听宋老师讲课。
只见个子不高,两鬓有些斑白,依然青春不老的小平先生,像当年一样从容不迫的走向讲台,师生礼毕。又不紧不慢的说:
课堂片段之一:
师:同学们,听说过“一诺千金”、“立木取信”“曾子杀猪”这些成语故事吗?
生:同学们共同回答“听说过”。
师:既然同学们都听说过这几个成语故事,那么,哪位同学起来能站起来说一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呢?
好多同学举手。
师:全溢同学,请你站起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全溢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自然地给了掌声鼓励。)
师:这些成语故事有没有共同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共同点是守信用,告诉我们要做个诚信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对,做人要做个诚信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新的一课。
——接着立即侧着身子边说边板书:2.1诚实守信
片段点评:浑厚的中低音和挂在脸上的微笑,自然的亲和力;没有过多的言语,但似乎少一句也不行;提供了一个情景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整个教室似乎形成了一个“场”,以他为中心散发和聚拢的气场。
课堂片段之二:
师:下边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第34页,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一目“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当中,思考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课堂观察:学生阅读课文,教师书写问题……待学生读完后,教师找学生回答黑板上书写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同时做适当点拨,并板书要点。
片段点评:学生在学习提示,时间要求等清晰的指令下进行,学习展示中师适当点拨。
……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学完了一目又一目,于重点处展开讨论,没有单列的拓展延伸环节却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说出了许多关于诚信的格言、典故;于难点处释疑解惑,没有形式的热点链接却让学生分析出了当今社会上和校园里存在的不诚信现象;一课三个目,在他的引领下,不知不觉就学完了。检测环节,有精炼恰当的选题和学生的演板。学生的演板和老师的板书在黑板上的位置就好像量过一样恰当(有照片),于无声处课堂锦上添花。课前没有出示教学目标,但目标自在人心,在师心,春风化雨入生心——诚信是金,做个诚信的人。
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序,学得有效,这样的课堂于无模中有模,于无形中有神,平淡中见真奇。我觉得才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呼唤的“家常课”。
回来以后,我整理出课堂实录,仔细研究,他的“老办法”实实在在地贯彻了课改理念和“学、探、测”三步六环教学模式。只不过他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聊课,我和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不是在听课,而是在听一场关于诚信人生的谈话。
一张嘴述说古今,一支粉笔刻画本真。他的课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素课之美,是“桃李满天下,依然勤播撒”的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
借用30年前(1984年10月1日)响彻全国的四个字来表达我对老师的尊敬——“小平您好”!
——谨以此拙文献给我的老师们和我尊敬的人们!
(本文为剧爱玲老师原创投稿)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