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儿女班级里有个“熊孩子”,调皮捣乱,还时不时动手欺负人,作为家长,你如何教孩子跟这位同学相处呢?
大多数家长的应对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父母:他欺负你没有?
孩子:没有!
父母:那就好!离他远点!
父母:他打你了?
孩子:嗯。
父母:告诉老师没有?他打你,你就要打回来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咱们也不是好欺负的。
孩子:知道了!
父母:别再跟他玩!咱惹不起,躲得起。
这些家长选择的做法,是“隔离”式的,即,尽可能地将孩子跟任何“不良”的人、事和影响绝缘,以此来保证孩子世界的安全、稳定。
欧洲家长在了解孩子之间纷争的原委,并讲解是非曲直后,常会追问孩子一句:你明天还会和这个同学玩吗?
在气头上或是受了委屈的孩子,直接反应大都是:不,我才不要和他玩!
这种时候,欧洲家长们的作法大都是劝说自家孩子要和“熊孩子”同学玩,理由并不是“同学间要搞好关系,相亲相爱”这类套话,而是跟孩子具体分析如何与不同亲疏的人建立不同层次的关系、确立帮助分享的平衡点以及“孤立”的坏处。
家长们会告诉孩子,当拒绝任何一种联系后,不仅是孤立了他人,更孤立了自己, 而在不愉快中寻求某种适度的相处关系是更好的办法。
让孩子有意识地帮助这类“社交障碍”的同学提升与团体的融入感,于他人有利,更于孩子自己有利。
这种方式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跟他人和外环境的互动带来的正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让孩子把心打开,接纳“熊孩子”同学,不是多此一举,更不是把孩子暴露在伤害中。
事实证明,孩子能更好地体谅弱者,看清争议分歧,在换位思考中,建立同理心和处事本领,反而能更好地维护权利,保护自己。
的确,让孩子有同理心,不是一句简单的教条,而是要在日常点滴和冲突中逐渐学会面对和体会。动则就把孩子跟“麻烦的人”或 “棘手的事”隔离开,看似是保护,其实会让孩子的世界变得窄小狭隘。
人生中给自己的障碍设得越多,能拥有的空间和格局就会越小,选择和可能性也就越少,生活、工作、学习中能享受到的满足感和放松性也会随之降低。
电影《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和纳粹德国军官讨论何为权力,很多人认为“杀戮”是权力,其实真正的权力是“赦免”!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杀伤别人,而有能力去赦免他人罪责的人却屈指可数,一定是凌驾于上层建筑之上的。
同理,让人烦恼和生气,谁都做得到;而让人开心和愉悦,却非易事,要经过训练和意识转换才能达到。
宽容,是远比决裂要更高层次的能力。只有抱着容纳的心胸,才能解决问题。
当你关上跟人交往的门,也把自己锁起来,限于孤立之地了。只知道抱怨和疏离,不算本事;只有找到处理不良局面的办法,才是能干,才能成长!
所以,若孩子班级里,有个“熊孩子”,家长们别急着架起隔离墙,不妨试着多问一句: “你明天还会和他玩吗? ”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99%读者还点击阅读:对熊孩子放暑假这事 我!很!不!爽!
淮安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