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淮安新闻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开展“精准就业扶贫”调查


时间:2016-08-31 09:13:19   编辑:淮安教育网

????鄄城县有贫困户40566户,贫困人口89618人,是山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抓住“贫”源、精准扶贫。不使一些扶贫项目像空中楼阁“看上去很美”,发挥不到效用。要让扶贫项目落地,让群众满意,打通习书记“精准扶贫”指示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

????一、找准“贫”源精准扶贫

????采访时,扶贫办李主任对记者坦言,鄄城县有省级贫困村103个,贫困户29930户。50-80岁的有23.1万人,已婚已育妇女16.1万人。据走访调查统计,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难以外出打工,不少需要在家照顾孩子。鄄城县不能外出打工人口总共有20万人,贫困人口90553人。除每年少量时间用于农忙外,其余时间基本无工可做,这类贫困人口有6万人左右。这些贫困人口中,有一定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愿望的占65%。一旦解决了就业问题,这部分贫困群众就能够实现稳定脱贫。

????鄄城县左营乡郭集李庄村贫困户李同起对记者说:识别分类贫困户“就像犁地一样把鄄城县犁了一遍。干部来调查的时候,几口人,几个劳动力,几亩地,种得是啥,有没有副业,收入咋样,房子啥样,还有啥值钱东西,问得非常细!”李主任说,该村入户调查只是第一步,还要根据调查结果,有40多名群众代表进行横向对比、评议、投票,才能确定贫困户名单,然后进行公示。这样该村没有一个群众提意见的。

????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之后,统一建档立卡,再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认真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扶持,最终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鄄城县人社局李局长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找准了扶贫对象,精准扶贫的成功与否,关键点就到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让他们实现就业摘穷帽。鄄城精准扶贫有这样一道算术题:精准扶贫=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扶贫+就业扶贫车间(点)+造血扶贫。

????二、开拓“造血”脱贫新模式

????习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山东对消除贫困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面对沉甸甸的政治责任,鄄城县人社等部门不等不靠,立足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创新思维,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贫困群众就近就业为重点的“造血式”脱贫攻坚新路子。

????1、造血扶贫就业先行。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鄄城在精准识别中发现,贫困人口因为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等,面临“就业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职能部门,鄄城县人社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率先提出了“精准扶贫,就业先行”的理念,把服务发展与服务民生结合起来,积极构建企业用工需求与群众就业需求的联接纽带,鼓励企业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点,把就业培训课堂搬到就业扶贫点和贫困群众“家门口”,对群众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又为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创收点,实现了骨干企业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的互惠双赢。鄄城县人社局借助“鄄城人社网”,开启“互联网+就业+培训+贷款贴息”模式,农村贫困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只需关注“鄄城人社网”,即可获得个人求职+创业培训+个人贷款贴息等优惠精准扶贫信息,并可以实现在线报名。为让想干者有岗位、愿干者有能力,鄄城县整合县人社、扶贫、教育等培训资源,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免费培训班280多次,培训人员22600多人。鄄城县出台政策,大力发展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鄄城县闫什镇尚百丽户外用品红旗编制扶贫点,可吸收留守劳动力90多人,其中贫困户占一半以上,眼下,藤编加工虽然属于淡季,但就业扶贫负责人刘美玲有计划地组织贫困户加工藤编,保证他们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

????2、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点)。贫困人口学会一门技能,往往就能脱贫致富;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往往就能全家脱贫。据统计,鄄城县目前已建设“造血”式的“就业扶贫点”351个,带动了476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1630多人。群众把这样的“就业扶贫点”,都亲切地称为“扶贫车间”。鄄城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的民宅,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点和车间,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初步走出了一条“造血式”脱贫攻坚路子。鄄城“就业扶贫点”,把就业岗位送到每个贫困户,并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社会兜底扶贫,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古泉街道办事处常庄行政村通过精准识别,共识别出贫困户55户、贫困人口194人。该街道办事处按照“一户一法、一村一策”扶贫工作原则,投资十多万元在常庄村建设了一个精准扶贫就业点。现在,村里的困难群众在就业点从事藤编加工,荷包里每月都有进项。64岁的村民高秀英,老伴去世多年,有一女儿已出嫁,还有一智障儿子与其一同生活,“在这儿上班也不累,离家也近,一天挣个四五十块钱,比外出打工强得多。”老人说。精准扶贫中,镇里四处“扇风点火”,张海村从事扫帚加工的村民发展到50多户,年加工量100多万把,产品销到河南、天津、广东、山西等多个省市,除去秋忙和麦忙,一年至少干10个月,一个人一年能挣四五万元钱,又不耽误地里的庄稼。鄄城立足因村因人,变大水漫灌为滴灌的扶贫方式,鄄城县各乡镇、办事处在种植、养殖上看项目、选产业,帮助群众寻找适合自身致富的“金点子”、“金钥匙”,培育出缝纫加工、人发加工、户外藤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县里出政策、供便利,吸引返乡人员创业,为返乡创业人员在土地、厂房使用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实现以点带面、创业带就业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鄄城县已让两万多群众找到了挣钱的门路,走上脱贫致富路。“年轻有文化的介绍到发制品企业上班,年纪大点不方便离开村子的来就业扶贫点工作,不方便离开家的老人就把原材料拿回家去在家干零活。”鄄城县郑营镇西街村的张秀云告诉记者,她在村就业扶贫点做挑白发的工作,这个工作简单不累,每小时3块钱,每天干8个小时,每个月能有六七百的收入。据悉,鄄城县在全县推广这种以村村建设就业扶贫点的方式,逐步实现全县所有村就业扶贫点全覆盖,所有有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全覆盖,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3、多措并举促扶贫。鄄城县在重点推进就业扶贫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统筹协调,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光伏扶贫、迁建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双区共建扶贫等其他扶贫路子。鄄城还通过土地流转,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大力培植中药材、大棚瓜菜、畜牧养殖等特色种养业。鄄城县左营乡把分散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通过流转土地,集中建起100个蔬菜大棚,分包给周边三个村的贫困户,并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管理指导。规模有了,技术有了,贫困户“空着手”就可以种大棚菜。县委书记谷瑞灵说。“有劳动能力的,我们发展了藤制品加工、大棚蔬菜、中草药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对处于滩区腹地的我们正在试点移民搬迁扶贫;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妇女、老人,我们扶持了发制品产业。”鄄城县左营乡把分散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通过流转土地,集中建起100个蔬菜大棚,分包给周边三个村的贫困户,并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管理指导。挂职鄄城县委副书记近一年的陈长辉是省人社厅派驻鄄城县“第一书记”带头人,在他带领下,还有22位“第一书记”长年驻扎在鄄城县贫困乡村。左营乡管寺村的农民严庆民,55岁以前没过几天好日子,他和老伴患有慢性病,一年医药费就得五六千元,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乡里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蔬菜大棚,严庆民租种了一个大棚,蔬菜采摘后在地头就能卖。“什么也不用愁,只管用心侍弄蔬菜就行,真是一条适合我家致富的好路子。”严庆民说,像他这样的蔬菜大棚左营乡搞了100多亩,270户贫困户因此一举脱贫。鄄城县在加强资金、技术扶持的同时,由县扶贫办进行业务指导,全县相继成立了23个扶贫农民合作互助社,在把上级部门的扶贫资金作为本金注入农民合作互助社的同时,群众依据经济状况以参股、配股、赠股三种方式加入合作互助社成为社员,社员有困难可优先从中获得贷款,从而实现自我创业、致富脱贫。村民周贤明的母亲年老多病,是胡庙村典型的贫困户。互助社免费赠股给周贤明,他入社后借款5000元,建起了一个小型烘干室,专门为该村及邻村金银花散种户提供烘干服务来增加收入,一举摆脱了贫困,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四送”催生“四赢”增加四个支撑

????精准扶贫要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鄄城县通过“造血扶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探索出了“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四送”新思路;实现了“群众赢、支部赢、企业赢、产业赢”的“四赢”目的,熔铸出了鄄城县就业扶贫新模式,达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的“四有”目标。

????1、通过“四送”,把就业扶贫送到每个行政村。鄄城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四送”措施,首先把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到每个行政村。为此,他们组织开展了“双百共建”活动。县财政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其余资金由帮扶单位负责的方式,鼓励引导50个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率先为村里建设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就业扶贫车间。鄄城县有省市选派第一书记的行政34个村,由第一书记帮助援建,其余村利用县乡财政资金分类分步建设。目前全县新建就业扶贫车间536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送就业到户,就是把就业岗位送到每个贫困户,可实现每个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全覆盖,目前,鄄城县就业扶贫车间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67603人,其中贫困人口27039人。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村级卫生保洁员、农村公路养护员、农村中小学校门卫等公益岗位,在条件符合、贫困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原则上全部安排贫困群众就业,已有2012名贫困人员在公益岗位就业。送技能到人,就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进行技能培训。送政策到家,就是送扶贫政策到千家万户,重点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兜底保障,争取做到一户不落,一人不少。

????2、通过“四送”,实现“四赢”。鄄城通过“四送”,达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的“四有”目标,实现了“群众赢、支部赢、企业赢、产业赢”的“四赢”目的。“群众赢”,就是通过动员引导,确保每个就业扶贫车间贫困人口达到40%以上。既能够持续稳定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又能增强广大群众的经营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一批“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又可以逐步吸引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支部赢”,就是就业扶贫车间建成后,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年租金1.5-2万元。另外,为增加集体收入,在每个就业扶贫车间房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发电收入也归村集体所有。鄄城还积极开展光伏扶贫,通过整合涉农资金4800万元、农商行贷款8000万元,对所有就业扶贫车间、村级活动场所和村小学房顶等安装光伏发电站,每村安装15组左右光伏发电设备。光伏发电收入每年在2万元左右,加上就业扶贫车间租金,每个村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5万元左右,彻底消灭了“空壳村”。这样,既能够消灭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又能够用于贫困户救助和村内公益事业,增强村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企业赢”,就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缺少劳动力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现在鄄城县工业用电量增幅位居全市第二位;工业企业税收增幅、外贸出口额增幅均居全市第三位。“产业赢”,就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聚集,提升全县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实力,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今年1-6月份,在国际发制品行情低迷,发制品行业即征即退退税率由100%下调70%的情况下,发制品产业上缴税金同比增长32.4%;在户外家具处于淡季的情况下,户外家具产业上缴税金同比增长136%。

????3、为确保就业扶贫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努力增加四个支撑。一是产业支撑。在产业选择上,突出就业门槛低、增收效果好、产业发展稳定、能够就近就业4个条件。经过科学论证,最终选择了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入驻就业扶贫车间的重点产业,进行大力培植。规划建设发制品产业园,目前已吸引美国、韩国、香港、许昌等国内外56家发制品企业进驻。规划建设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园,一期30万平方米车间即将竣工,已有9家企业完成注册,月底入驻。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又签约32家企业准备陆续入园。投资2亿元建设了电商产业园,其中跨境电商产业区,被省商务厅批准为山东省西部唯一的跨境电商集聚区,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38家农村淘宝服务点6月18号已经正式运营,年内将建成150家农村淘宝服务点。通过这些产业支撑,逐步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人人有岗位、四季有活干。二是政策支撑。由县扶贫办、县法制、县人社局办负责,制定规范的租赁合同模板,每个就业扶贫车间贫困人口占比不能低于40%,作为合同的固有条款。对吸纳安置贫困人口较多的企业,给予一定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一定时期内减免部分租金、适当补助水电费;量身定做支持方案,创新就业部门小额担保贷款品种,拓宽贷款渠道,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服务支撑。每个就业扶贫车间都明确一名县直联村单位科级干部和乡镇专职人员,负责服务管理。鼓励村里经济能人和返乡创业者承包或企业直接承包,支持面向县外招引企业、项目入驻就业扶贫车间。人社、卫计、安监、消防等有关部门立足本职定期上门提供服务。为就业扶贫车间免费安装空调,建设洗手间、车棚等配套设施,免费提供电风扇、取暖设备、唱戏机、工作服等,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吸引群众到就业扶贫车间就业。四是管理支撑。建设远程监控系统,由县财政出资,为每个就业扶贫车间安装视频监控探头,每个乡镇街道安装分系统监控平台,在县扶贫办建设总控平台,通过大屏幕实时掌握各个就业扶贫车间生产管理情况,既能保障财产安全,又能便捷、高效地对全县就业扶贫车间进行日常管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度。整个监控系统日前已投入使用。

????四、启示和体会

????第一个体会,就是只要牢固树立时刻为贫困群众着想的理念,就能找到精准有效的脱贫路子。时刻为贫困群众着想,这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魂,尽管扶贫工作任务繁重,困难很多,但是只要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树牢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脱贫的理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总能找到脱贫攻坚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切实有效的路子。

????第二个体会,就是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的好典型好做法。这是解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的最好途径。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最有智慧。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群众在实践中都有答案,都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很多思路和方法都是创新、创造。关键是有没有尊崇群众首创的精神,是否善于深入群众,有没有善于发现和总结的慧眼,并敢于和及时大力推广。

????第三个体会,就是要因地制宜找准载体,做好结合文章。这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贫困人口大多数年龄偏大、缺少技能,要让他们在家门口真正就业,必须选择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简单易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贫困户扛不起风险,脱贫依托于企业健康发展,必须保证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只有立足实际,借助外力,把贫困群众纳入到当地产业发展中,并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实现贫困群众和企业利益的双赢,这种路子才有生命力,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扶贫效果。

????第四个体会,就是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这是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是精神贫困更可怕。政府、单位和帮扶人只是外力和外因,只是辅助条件、起不到决定作用,贫困群众如果抱着“等靠要”思想,不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一时帮助其脱贫了,过后还可能返贫。因此扶贫必须先扶智,要注重输血,更要注重造血,要注重调动基层干部、贫困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众的聪明才智,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让贫困群众唱主角,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摘掉贫困帽子。

????第五个体会,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强大合力。该县创新工作机制,把行政的、市场的、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发力,合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当中,没有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正确引导,没有县直部门和企业的无私援建,不会迅速在全县推开;没有村党支部从中发挥纽带作用,这种模式难以持续;没有扶贫、人社、国土、国税等部门上门服务,也不能保证就业扶贫车间健康发展。

????第六个体会,就是要坚持贫困人口就业占比40%不能少,确保贫困人口充分就业。鄄城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面广量大。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贫困群众都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如果管理利用不规范,不能把大多数贫困人口吸纳进来,不能保证贫困人口充分就业,就业扶贫车间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在抓好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贫困人口的就业比率,确保贫困人口进得来、干得好,有持续收入,稳定脱贫。

????百年来,贫穷像一盘深扎进农村土壤的老树根,仅靠农民自身的努力难以挖净。如今鄄城县各部门干部和群众一起想办法、出气力,这样的同心协力精准扶贫,穷根再深也能挖净。

淮安职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