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伟专栏】
教育是管的艺术
文|武宏伟(专著有《初中作文类型导析》《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做起》《“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等。发文300余篇。被誉为“新生代语文名师、一线教育专家、草根教育家”)
教育是什么?这是个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依靠什么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是教:言传身教;是管:规范言行举止。管和教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管中要有教,教中要有管,它们携手并肩,共同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不研究如何管,只研究如何教或不研究如何教,只研究如何管的工作,都不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是劳而无功的。
既然管和教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为什么在此仅仅提出了“教育是管的艺术”的命题?这是因为“管”的本身就有了“教”的意义,现代汉语中,“管”有多种义项,教育中的“管”以“管教”和“管理”两个义项为常用意,尤以“管教”即“约束教导”之意最常见。
强调“管”又是为了强调创造良好的环境,浓厚的氛围,就像创建和谐社会一个样,没有和谐的环境,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教育中的“管”是个社会规范的大概念,大教育观念。教育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社会有规范,自然有法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然依靠法则来管理宇宙中的一切,社会依靠规范来约束每个人,国家依靠法规来管理每个人。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有各司其职的管理者。
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企业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教育则要向“管”来要质量、要效益。有人说,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现实中有许多家长的学问并不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教自己的孩子,只知道管他们的生活和习惯,管他们做人和做事,管他们要刻苦学习,结果却培养出了出类拔萃的好孩子;许多老师的学历并不高,只因为管理严格,基础抓得实,教学成绩就比其他教师突出。山东、江苏有几所出名的学校,他们这样管理学生: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要请家长进校,在家长招待所住下来参与学校的管理,签订管理改善的协议书,对不配合的家长,建议转学或劝退……所以有人说,他们的成绩是管出来的,他们的经验就是管理的经验。
现在有许多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对“问题学生”这样训练:作业没做完就不能睡觉,老师宁愿陪同熬夜到天亮;不听老师提醒,违反规定,说谎和学习有明显退步,必须接受不同程度的吃辣椒酱、吃黄连,鞭刑等惩罚……有人把这种“另类教育”方式称为“魔鬼式训练”,方法看似有些粗俗,但效果却非常明显,因此引起强烈反响。
古时的私塾教育,老师专门有一个对学生施行体罚的“戒尺”,学生稍有不逊就戒尺伺候,可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却造就了一大批的人才……
我们不相信简单粗暴的方式会替代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但我们更不相信一个没有严格约束的孩子会成才。“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些自古就有的教育名言之所以能盛传至今,就是因为它道出了教育的基本内核,那就是要“严”,只有严才能出人才。
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等角度而言,教是为了管,管也是为了教。教,是思想上的疏导;管,是行为上的约束。教不能不“管”效果,管又不能抑制学生生命发展的主动性,限制学生养成创造能力所需要的想象力。管,本身就意味着教,不会的、不明白的、不知道的才需要教。管,需要耐心,需要时间一点一点地渗透;需要以尊重为前提,不能高高在上,施加压力,要善为人师。在学生眼里管理者应该是“亦师亦友”,既严厉也和蔼,既尊敬也亲近。
从课堂教与学的角度而言,管是基础,管是更好地驾驭课堂,有组织、有纪律地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障。同时,“教”的方法和技巧也左右着“管”的效果。
无论是从哪种角度而言,教育都缺少不了“管”这个强有力的“法”的因素的参与,“依法治教”在此已深入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目前,我们的教育研究重视教而忽视管,教管两层皮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在这个时期提出“教育是管的艺术”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层面的被管理和管理,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两个阶段。每个人都要接受家庭、学校、社会、自我等四种管理模式的教育。其中自我管理才是人们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讲“艺术”,就是要讲“创意”,使教育教学的“管”的方式方法富有创造性。当老的方法不见成效的时候,就要用心去寻找新方法,大胆尝试新方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发展进步。
(本文为武宏伟老师原创,首发教育之武宏伟的博客)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