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大规模辞退已签三方协议的应届毕业生,被辞退者随即自发维权质疑招行做法。7月31日,在质疑声中,涉事银行通过短信形式通知部分被劝退者8月1日入职。
此次被劝退事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均受到影响。
据悉,此次针对上海的校园招聘中,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共设有3个岗位,其中对公客户经理岗、柜面运营岗签约有300多人,被劝退者在80-100人之间。
应届毕业生与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签订的录取通知书。
据了解,此次被辞退的毕业生都在名单内。
没有任何预兆 突然收到被辞退短信。
招行回应:对个别学生延长实习考察期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发布了对于网传2016年校招发生大范围劝退约谈事宜的说明。说明中提到,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在校园招聘中采取分批实习培训和入职的方式。对于首批通过实习期考核的学生,放入第一批入职培训;对于个别实习考核未完全达标的学生给予延长实习考察期的安排,并视考察结果决定放入第二批入职培训。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称:“前期可能由于沟通不够充分,引起部分学生的误解,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沟通力度,让学生明确了解我行的入职安排流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招行会在已经签订三方协议之后,如此突然的采取了行动呢
就业率是考生和家长对于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为客观全面反映情况,就业率按学校、分专业分别公布。计算方法是:(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最能直接反映这一现实的指标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但每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时间不同,统计数据所截至的时间也不同。
就业率是反映高等学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这一指标与高校的招生计划安排和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对连续3年本专科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尽管就业率带来了诸多争议,人们还是习惯于将其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社会对就业率的强势关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只重招生不重就业,不重视专业设置和调整,对不起那些望子成龙、高额投入的家长。
对此,教育部表示就业率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衡量指标,而且正处在不断完善之中。事实上,教育部只公布整体的就业率,反映不了就业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市场分析难以提供一个清晰的依据。下一步有必要公布就业的具体组成结构,这样既便于分析就业市场,也有利于澄清对就业率的误会和质疑。
如果单单是为了提升就业率,而视学生的利益与不顾,这样来的就业率还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淮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