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淮安新闻

你这么着急给孩子补课,可能毁了他一生


时间:2016-08-06 10:28:53   编辑:淮安教育网

【观点】教育不是治牙疼

赵强

CpEp高级个人教育规划师 个人教育规划培训专家 国家认证CMT生涯规划师

从本科到博士涉及了艺术、管理、教育、哲学四个专业。旅居海外七年,造访过战火纷飞的中东,游历过贫瘠的东南亚。30岁时骑一辆老式Kawasaki摩托穿越马来半岛抵达亚洲大陆最南端,顿悟人生,遂确立了以生涯教育为职业发展方向。现从事个人教育及生涯发展规划相关的写作、培训、咨询等工作。

中国城市发展的速度是很吓人的,国家让人们把钱大把大把砸向城市建设,很多城市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完全变了样子。几年前我有一次回国休假,开车在呼和浩特这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小城市里竟然迷路了。那种感觉让我既兴奋又恐惧。兴奋是因为每个人其实骨子里都喜欢看到新东西,当看到记忆中单调的玉米地被颇为壮观的钢筋水泥取代时,会有一种地球主人的感觉——至少在刚看到的那几分钟这种感觉是很强烈的。但同时我又会莫名地担忧,我总有一个疑问,就是这么快的发展,到底是谁在负责?他们确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注意,我不是批评发展过快有什么坏处,我对经济领域基本是一无所知的。我只是好奇,是真的想知道人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种速度,给中国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人本来是很慢的,至少在古书里写的是很慢的。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不慌不忙,有条不絮,这是农耕社会留给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大家都按照宇宙万物规律来安排生活,看的不是眼前,看的是一个整体。普通种地老百姓这样,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也这样。所以中国人讲程序,喜欢按套路来,不大喜欢所谓的创新,凡事都要“法古”,“吸取历史的教训”。后来,干脆,把国门关起来,自己慢慢地过了。再后来,国门开了,什么近代的、现代的、后现代的,各种思潮,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这个本来慢慢悠悠的一个国家给冲了个稀里哗啦。佐藤学管这个叫“压缩的现代化”,意思是本来需要三五百年完成的事儿,现在要几十年完成。事实上我们也做到了。几十年前,我们有一场运动叫“跃进”(这后来引发了一场革命,把中国文化连根儿端了,这事就不说了),现在我们又有一场运动,叫“腾飞”,速度直接就把中国人给搞蒙圈儿了。于是,现在的中国人讲快,讲效率,讲立竿见影。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只是,这种快,使得中国人看问题不再整体了。

以前的中国人都是按规矩办事的,现在不是了,都想走捷径。

过去想做一门生意,先到相关行业的先辈那里取经,有的甚至给人家做学徒做伙计一做几十年,然后慢慢地,自己开一个铺子,再经营几十年。一辈子过去了,仅仅做了个开始。生意到儿子这一代,严格按照父辈留下的标准继续经营,慢慢地,经营几十年,开始有所发展。然后再传承下去,一个生意往往经过几代人才能有所成就。看看那些老字号,基本都是这么过来的,屹立几百年不倒。关键就在于,他的每一代人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干的事儿,知道自己干的事是很大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所以他们不着急。现在的生意,比较讲求回报率,什么项目赚钱,不问为什么,直接就一窝蜂扎过去了。在国外生活的那几年,经常听到国内的传销案件,就很纳闷人们怎么会上当。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陪一个远房表姐参加了一次中国传销组织在国外做的活动,我就明白为什么了。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都很着急,他们关心的只有两个事,第一是能挣多少钱,第二是多长时间能挣到。所以那些搞传销的大师们,只反复强调这两点就可以了,其他的根本没人关心。没人关心是否合理,没人关心是否长久。于是,中国的行业,做一个烂一个。可能很快很赚钱,但不会长久。这倒也不怨那些商家,其根本原因是消费者,商家,所有的人,都着急。着急就不会看到整个事物的发展方向。

牙疼可能需要的是补肾

过去身体不舒服了,比如说牙疼,找大夫。大夫望闻问切,各种诊断,得出结论,可能是肾虚(当然,可能中国人百分之九十的病到最后都会归结于肾虚)。开三付药,不多,就三付,带回家吃三天,牙不疼了。再来,再三付,再吃三天。如此反复,牙早不疼了,但汤药还吃着,汤药吃完了,要养生,要改变生活习惯。就是因为病人和大夫都不着急,都知道他们要的是身体的平衡,治的是肾虚不是牙疼,是需要过程的。现在不同了,牙疼,有专治牙疼的特性药,吃一粒,不疼了,不吃了。过几天,又疼,又吃,不管用了,那就输液,输一天,不疼了,不输了。如此反复,貌似很快很高效,但其实根本上没有解决问题。很多大病都是这么引起的。现在更荒谬的是,连生孩子都着急,没等孩子做好准备,一刀就剖出来了。大家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觉得快一点效率高一点会很好。这是一种幻觉。

解决教育问题可以参照中医的两个基本观点:整体和辩证

过去有成就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就算偶尔家里不是书香门第,他的父辈也至少是个文化爱好者,即便真是完全出身寒门的,至少他父母在自我完善上是做的很到位的。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家长本身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教育(当然这更多指的是智慧层面而非知识层面的,比如孟子的母亲),然后才开始教育子女或让子女受教育。注意,这是很关键的,家长必须是先成为一个愿意成长的人,才有资格要求子女成长。然后,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励志、敦品、勉学、约礼,学做人、学知识、学智慧,慢慢来,一步一步,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成为“君子”。学的稍微有些成就了,也不急于马上求“仕”,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乐于追求自我的或社会的完善。一时没完成,没关系。一生没完成,没关系,一代人没完成,依然没关系。因为历代的读书人追求的都是这个东西,所有读书人都只是其中一部分,不着急。这是一个传统中国读书人应该走的一条路。

过去的读书人一生追求的是成为“君子”

教育就应该遵循它自己的规律,学道德,学智慧,学知识、学技能。所有的一切,一旦压缩,一旦不再遵循它本来的规律,人就容易看不到整体,就容易越来越着急了。这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毁灭性的。首先是道德教育,现在被压缩成了“德育”,变成了长篇大论的八杆子打不着的一堆毫无意义的说辞。道德教育本来是两部分,道育和德育。道育讲认识人与自己、世界的关系,德育讲规矩。简单说就是先整体上把自己和世界弄得差不多了,弄明白了,知道要干什么了,有了终极目的了,然后再开始他一生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了这个终极目标。

中国的父母在一开始其实还是有一个特别美好的愿景的,绝大多数初为父母的人,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基本都与是否成功是否成材无关,只是希望孩子一生能够健康、快乐。只是,一着急,就全忘了。先是胎教,然后把孩子从肚子里剖出来,着急地让学说话学认字,没等上幼儿园已经会算算术了。着急地拼命把孩子送所谓好的幼儿园,幼儿园也着急,学前班之前基本就把二三年级的东西学完了。之后进入小学、初中,某一科成绩稍有下滑,更是着急,赶快补课。仿佛孩子越快学会越好,其他都不关心,关心的只是速度,只是效率。正如牙疼了马上要吃一粒特效药就会好一样,压根没人会想这可能是要补肾的,或者有人知道了这是因为肾虚,但大家都觉得补肾太慢了,那就先吃一粒,牙不疼了再说吧。这是很奇怪的一种思路,最要命的是大家都这么想,完全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的。这一代中国人从出生就被按下了快进键,急匆匆地来到这个世界,匆匆地过完一生,然后又急匆匆地走了。

每个父母最初都只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一着急,就忘了。

我第一次在国外的一所国际学校任教时,觉得他们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初三的学生数学还停留在国内五年级水平,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课堂如此自由甚至是混乱,以至于我的讲课经常被打断。我认为这些都不是高效的,都不是快的,不是快的就不是好的。我找到校长,抱怨我所教授这一科目课时太少,这样我就没法让学生在期末取得好成绩。校长的答复直接让我蒙圈儿了,她说:你说的好成绩是指什么呢?这一门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的不同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至于他们的考试分数,那不重要。我突然明白了,教育体系里的各个科目,都应该是为了学生完善自这一终极目标而设置的,他们是彼此联系,为整体服务的。单独某科分数很高或很低,如果不是为最终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帮助,那就是没有意义的。 再后来,在我读博士期间,我又好奇地研究了那些我们这个时代里所谓的改变了世界的人的教育或者学习史,比如比尔乔伊、比尔盖茨、乔布斯,结果发现,他们最终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最求某一学科或某一阶段成绩的高低上,而是把所有的学科都当成了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并且有所取舍(其中很多人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所以,孩子一出现什么问题,家长和学校不应该仅仅揪住这个问题本身不放,而是更应该关注这件事情反映出的问题对孩子长远发展是否有影响。我们应该看的是整体,要解决的是问题的根本,而不是这个问题本身。换句话说,教育应该是在养生,不是在补肾,更不是在治牙疼。

我不知道中国经济的这种飞速发展还能持续多久,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在享受着这种速度带来的种种便利,希望它不要停下来。不久前一个号称资深的房地产老板告诉我,之前大家着急挣钱搞房地产,呼和浩特的商品房市场饱和,据说是即使现在停止建设,也够卖二十年的。我不知道是否是真的,我不懂所以也不大担心,我觉得总会有着急的中国人提前把它们消费完。相比房子,我更关心的是,那些越来越着急的家长和孩子们,什么时候能够停下来琢磨琢磨这些教育相关的事儿。

淮安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