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高考作文

专家指导:通技法,走高分路径各题型作文模板


时间:2016-12-02 04:44:52   编辑:淮安教育网

通技法,走高分路径

边练边悟

1.分论点②:(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教育方式“穿新鞋走老路”。

分论点③:(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唯分数至上的高考指挥棒在作祟。

2.(示例)分论点②:理想是指路的航灯,引导你安然前行。

分论点③:理想是重启生命的动力,引领你走出黑暗,重铸辉煌。

3.(示例)分论点②:前路荆棘,我用勤奋做刀剑,预约精彩。

分论点③:路途遥远,我用毅力做马力,预约精彩。

4.(示例)分论点①:“胜于蓝”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标志着他们的发奋取得了成绩。

分论点②:“胜于蓝”是老师的期望。老师不但希望学生有真才实学,更重要的还希望学生能打破前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学术,有所创新。

分论点③:“胜于蓝”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前进,就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5.(示例)分论点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

分论点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

分论点③: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

6.(示例)分论点①: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分论点②: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刚愎自用,不思努力,就会停滞不前。

勤演练,习行文要领

1.(1)(总)人有适当的戒备之心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我们应该坚决说:“不!”

(分)首先,心墙阻止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合作。

其次,心墙的存在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

再者,心墙还使人看不到社会光明的一面。

(2)(总)家庭成员、师生、朋友之间都会有隔阂,有阻挡的心墙。

(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是心墙。

学生与老师之间远远的距离是心墙。

朋友与朋友之间深深的误解是心墙。

(3)(总)让我们拆除心墙,体验美好。

(分)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嫉妒,拥抱宽容。

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自私,拥抱微笑。

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虚伪,拥抱真诚。

(4)(总)我始终相信,推倒彼此之间的心墙,你将会看到别样的洞外天。

(分)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悟无私的亲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知真挚的友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彻不变的爱情。

2.(1)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2)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3)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

(4)“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层进式议论文

通技法,走高分路径

边练边悟

1.立论:提出问题——不能让梦想湮没于无情的现实中。

分析问题——正反对比“为什么”。(反:阮籍醉酒。正:嵇康《广陵散》。结论:梦想与现实中和便无人生怅惘。)

本论:解决问题——举例论证“怎么办”。(沈从文:用最原始的情感看待现实社会。张允和:正视现实,不放弃梦想。川端康成:梦想与现实完美结合。)

结论:重申论点。

2.(1)引述材料,表明角度。(1~2段)

(2)摆现象——我国大小城市不懂礼让的行为。(第3段)

(3)析危害——愧称“文明古国”,成了不文明和粗鲁的代名词。(4~5段)

(4)挖根源——缺乏文明素养,不懂得体贴人和尊重人,过于追求功名。(6~8段)

(5)指办法——明确礼让的重要性,大力培养国民文明素养。(第9段)

(6)总结:明己见,提号召——学会礼让。(10~11段)

勤演练,习行文要领

1.(示例)引论:教养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的基石。

本论一:①列举当今社会种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②剖析原因,a.他们不知道教养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b.他们不知道教养在国家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本论二:①良好的教养是无形的通行证,是有形的尊严。

②粗野、无礼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不合乎现代人的要求,更不能在社会中获得尊严。

结论:教养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它可以令你在人群中发出非凡的光芒。照应前文。

2.审题 这道作文命题由两则材料组成,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开来。由多则材料组成的题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材料之间是统一关系,互相支持,互相印证,共同说明某个问题,反映某种规律,揭示某种观点,审题立意时关键是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二是材料之间是对立关系,互不包容,甚至相互排斥,审题的方法是寻求互补,运用“求和”的方法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进而立意。这道作文命题属于前者。解读本题,要仔细研究材料提供的信息,从中寻找或提炼关键词,求同存异,准确立意行文。材料(1)中,习近平同志主要强调的是“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其关键词是“担当”;材料(2)中,李克强总理的“约法三章”主要包含了“反腐”和“担当”两层意思。将这两则材料综合比对,求同存异,它们的共性自然是“担当”了。由此,可以以“担当”为中心进行立意谋篇,如“担当是一种美德”“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生命因担当而精彩”等。

解读本题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就事论事,只在“领导干部”或“政府”身上做文章,空话大话满天飞,而应该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特别是生活实际进行深入论证,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二是严防偏题跑题,不能断章取义,抓住“干扰信息”不放,围绕“腐败”立意行文——这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展台

勇于担当 走向成功

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拼命实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先贤的教导犹在耳畔,我们要时刻牢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敢于担当,才会被历史铭记。

翻开历史画卷,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担当”的光彩。

苏武敢于担当,才会不为匈奴的威逼利诱所动,成为后世楷模;林则徐敢于担当,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成为民族英雄;詹天佑敢于担当,才能成功修筑京张铁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正是这么多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巨人的存在,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能你会说,敢于担当是那些名人伟人的事,与我们平民百姓没有关系。其实,每个人都身负担当之责,“担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后果是担当。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敢于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担当,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愿望。人无完人,敢于揭自己的“疮疤”,才是明智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因个人利益或各种困难而轻言放弃是担当。一个平凡的公交车司机,驾驶途中遭遇“飞来”异物导致肝脏破裂,他强忍剧痛,缓缓停稳车,安全疏散乘客,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他就是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生死关头,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担当。在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人们众志成城,出名的抑或普通的,都在为社会尽一份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乐于担当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诸如此类的事情,难道说跟我们没有关系吗?

个人的成长需要担当,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担当。敢于担当,人生才会多一份精彩;敢于担当,才能拥有事业的辉煌;敢于担当,才能勇做中国的脊梁!

记叙文模板

通技法,走高分路径

边练边悟

1.鲁达拳打镇关西写得十分有个性,绘声绘色,与众不同,三拳打出三个样。正由于作者对鲁达这三拳描绘得特征显露,个性鲜明,因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数百年来广为流传。

2.(示例)妈妈,你曾经用手指在我的手心画了一个太阳,对我说:“当你感到困惑时,打开手心,看看这个太阳,就能战胜困难,排除困惑。”当时我用一双清澈的眼睛看着你,问:“为什么?”但你没有回答,只是用你的手掌紧紧握住了我的小手。我只觉得手上有一股热流,很温暖,你我相对而笑。现在的我终于明白,那手心的太阳是你用爱画的,是你给我的爱。每当我感到沮丧、困惑时,打开手心我就能看到那个你给我画的太阳,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力量。妈妈,我时时不敢忘记你给我的那一份爱啊!

3.《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描写人物技法特别高超,王熙凤出场的文字尤其脍炙人口,语言描写也极为精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黛玉所思,贾府严肃的气氛从侧面烘托王熙凤的泼辣、豪放;同时在这样严肃的氛围里,王熙凤可以这样说话,也能够体现出王熙凤的位高权重及深得贾母喜爱。随后作者对其进行细致的刻画,由头到脚,使一个工于心计、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4.他在对“背尸匠”父亲的刻画上,用足了细节描写:“倏地把手缩了回去”是因为父亲怕把手上背尸体的“晦气”传给儿子;“刚准备脱鞋”是父亲下意识的行为,也是他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随即又停了下来”是因为父亲怕把自己身上的“晦气”带进儿子的新房;“用袖子揉了揉眼”是因为眼中有老泪溢出。这是“欣慰”之泪,儿子终于让自己“在一村老小面前可以抬头做一回人了”(文中内容);这也是“辛酸”之泪,为了这一天,自己背了一辈子尸体,这一天等得也实在太久了。正是如此生动、细腻的描写,才使人物形象霎时丰满起来,不仅传情,而且传神。

5.这篇小小说的主要特点是顺势层层铺垫,结尾“情节突转”,令人拍案叫绝!一般而言,读者以为小说的主旨在鞭挞年轻人缺乏教养,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读到最后,才知主要是讽喻老太太那种“叶公好龙”的滑稽,对社会公德的缺失深恶痛绝,但对自己的儿孙却纵容娇惯。前面,“我”每表示不满甚至愤慨,老太太总有附和,当“我”最后高声正面指斥那个年轻人时,有一句对老太太神情的描写,这是一处藏得很好的近伏,这也表明了一个道理——伏笔宜藏,妙在伏得不注意不显露。这样,最后的转折才能陡峭而不突兀。

6.本文的开头言简意赅,但是又颇有意韵。“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没有明说,而是用了一个省略号,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这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了读者关注的兴趣,让人不禁思考:这把蓝色的雨伞在作者身上到底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样的开头,无疑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7.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做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

8.文章采用了抑扬交错的手法,把故事记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令人瞠目。

9.这段精辟的议论,借用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插曲中的歌词,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深刻认识到生活是充满矛盾的,需要人们去搏击。

勤演练,习行文要领

1.(示例)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散文。饱含深沉的情思,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开篇“凤头”,连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朦胧悠扬中进入回忆,引领下文。“豹尾”结束,“我梦见外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捧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韵味悠长,令人潸然泪下,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2.审题 ①写什么?可写上网的经历,可写对互联网未来的预测,可写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可写对互联网的看法;可以实写,也可以虚构。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亦可写“我想上网”,叙写自己对互联网的认识与渴求,抒发困难地区学生迫切希望增加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情感。②怎样写?可用“互联网畅想曲”“21世纪:网络时代”等题目,对未来互联网作大胆设想;可用“第一次上网”“我与电脑的故事”“我的Internet情结”等题目,写自己上网的独特感受;可用“相约Internet”“爱你,躲你”“电脑你这‘坏东西’”等题目,编述有关网络的故事。③为什么这样写?可以列出提纲后反思一下:用了哪几种写作技巧,能达到突出题旨的目的吗?有创意吗?能在众多作文中出类拔萃吗?

【展台】

原来世界这么小

像往常一样,我在晚上7点钟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屏幕上赫然跳出了一行字:有你的信。我知道,一定是艾伦发来的电子邮件。艾伦是我在悉尼的朋友,去年夏天赴澳夏令营时认识的。现在,和他在互联网上的通信已是三天两头的事了。

真的,现在才发现,原来世界正慢慢变小,几乎已经可以称之为“地球村”了。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快捷而简单。飞机、电话、电脑……尤其是互联网的推广,一下子把世界推进到网络时代。就像我和艾伦,远隔重洋却能轻松交流,彼此没有感到一点时空的阻隔。

艾伦通过我慢慢地了解了中国,他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有改革开放后建设的新成果。他对中国的历史很感兴趣,总想找个机会到中国来玩玩。我和他的聊天也总是这方面的内容。但有一天,艾伦忽然问我,“希望工程”是什么。我告诉了他,他又说很想捐助一个小孩子。我看到屏幕上快速地出现了几行字:“我在新闻里看到,小孩子没钱上学,真是可怜。我一直想为他们做些什么,你能帮帮我吗?”我答应了。艾伦马上画了一张大大的笑脸,又写“谢谢你”。

第二天我就为艾伦找来了材料。这是一个家在安徽大别山区的小男孩,刚刚11岁。照片上的他,一双眼睛大大的,里面流露出的纯真和渴望让人怜爱。我把材料上的内容告诉艾伦:小男孩的父亲双目失明,母亲卧病在床,家里还有两姐弟。小男孩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现在已被迫辍学在家。发完邮件,我却不知为何后悔起来。艾伦毕竟是外国人啊,把这些告诉他,会不会有损国家形象?俗话说,家丑还不外扬呢!这么一想,这个念头就再也挥不去了。担心之余,我暗下决心,明天再发一份邮件,就说弄错了,是我编出来和他开玩笑的。那个小男孩还是由我自己来捐助吧!

谁知第二天早上起来,艾伦的回信已经在信箱里了。我一阵不安,不知他会说些什么。打开文件,信的开头清楚地写着那个小男孩的姓名。再一细读,是艾伦写给他的信!通篇是真诚的鼓励之词。我一时兴奋得不知如何是好,怔怔地盯着屏幕,眼泪竟不由自主地淌下来。

从此以后,艾伦每月通过互联网把钱和写满鼓励的信发到我的电脑上,再由我负责转寄给小男孩,同时我把小男孩的回信发给他。今年过年时,艾伦还寄来了压岁钱。看着他一封封勉强用中文写就的信,我都会感动万分。这样的传递我乐意去做。一声声问候,一句句祝福,像亲友温暖的话语,像家人殷切的嘱咐,让我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一天早上去学校,发现走廊里新换了一张贴画。画上是5个不同肤色、不同发色的小孩子手拉手在地球上跳舞,乳白色的鸽子在四周飞翔。看着这张画,我不禁想起艾伦常说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一家人嘛!是啊,都是一家人。地理老师常说,地球很大,有七大洲四大洋,还有将近60亿人口。但其实,世界原来很小很小,小得就像一个家。真的,就像一首歌里曾经唱过:“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是个——家庭。”网络时代人与人的距离近了,心与心的交流也会更充满爱,不是吗?

议论性散文模板

通技法,走高分路径

边练边悟

1.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呢?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出了作者的睿智。

2.在主体部分,作者引入了庄子、五柳先生、东坡先生以及西楚霸王项羽、奸佞秦桧、小丑陈水扁六个人物,但并不嫌繁琐,因为作者将这六个人物的事例分为两组,构成对比,既突出了中心,又有变化。前一组事例,用“曾经的……从这里走过”这一句式引出,具有整饬之美。后一组事例,则用“……从这里……”引出,既整齐,又与前面的一组句式不同,加上内容的区别,使文章整饬中有变化,不显得板滞沉闷,而是富于灵动变化。

3.此段由四个句子组成。前三个呈现并列关系,每个句子前后分句主要内容呈相对关系。第四句是在此基础上的递进,表达出作者“学会感谢”的主题。这段话适宜设计结尾,适合写“感谢生活”“走进生活”“生活”“生命”“宽容”等话题的作文。

勤演练,习行文要领

1.这是一篇文采四溢、构思精巧的议论性散文。该考生紧扣“心灵的选择”,首先站在历史的高度,选用和亲使者王昭君和抗金英雄岳飞两个典型人物,并重点剖析他们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所做的心灵的选择,以抒情的笔调揭示出英雄人物的正确选择来自他们高尚的心灵的观点。接着,该考生又从文学大师的笔下选用安东尼奥、卡西莫多、冉阿让这些文学形象,剖析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的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人性美。这样写作,既有点上的深入,又有面上的扩展,从而使文章内容紧扣话题,不蔓不枝,并且丰富而深刻。

另外,本文极讲究结构形式的安排,四个小标题各领起一部分,而各部分的前后顺序又极有议论文的逻辑性,“昭君的选择”和“岳飞的选择”是点上的深入剖析,写文学大师笔下的文学形象是面上的铺叙,它们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证明了“正确选择来自高尚的灵魂”的观点。这是本文引起阅卷老师好感的重要因素。

研读本文,考生可从中发现写议论性散文的一些重要技巧:立意紧扣话题并写出高度和深度,讲究形式安排并注意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拓展思维空间并展示个性才华。当然,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在“引经据典”方面,也颇有一定的功夫,显示了该考生良好的语言和文学素养,也值得借鉴。

2.审题 非洲谚语强调“但”后面的内容,即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它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席慕容的话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生之路有些地方可以依靠别人,但有些路必须自己单独去走、去体验,即使路上有坎坷、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是人生必走之路,是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成长之路。

两则材料说法各有侧重,可以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也可以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但不能完全把两则材料对立起来看待、理解。

【展台】

行路人生

我在天光初透的草舍醒来,只有我一个人。我踌躇着,不知是在这里等待抑或独自上路。我面对着苍茫荒野,大声道:“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那么你告诉我,该孤独上路还是结伴而行?”荒原里一片岑寂。猎猎风声似要撕魂裂魄。

“你的心意我无从知晓。但我势必选择孤独上路。”你的声音冉起,震得我惊喜交加。我溯着你的声音之源,忆起你笔下祥林嫂的凄惨与抗争。

你说,凡是一人有了新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若呐喊于生人前,而生人不语,既非赞同,也无反对,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你于是以之为寂寞。我了解你的抗争。在那样一个黑暗年代,你以笔为戟,独自上路,竟生生地把黑暗撕出一片光明来。国人在光亮中惊醒。你走得比世人都快了些,你路上的寂寞亦如夜夜搓揉灵魂的猛兽。你的孤独只被你在拈笔一笑中了然。你用笔,用鲜血,用担当一切的勇气,为世人引路。你身后的一群人,也因此走得更快,更快。我对着荒野,微笑着说:“先生,你是勇者。”

“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必定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我坐在地上,听着海子微微的吟诵。

你说,我不愿与他人在熙攘中前行,我宁愿独自踏上心灵之路。无关快慢,无关远近,只愿收割路的幽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了解你这种“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心境。你在一曲排箫中走上自己的路途。一如那篱落菊花、梅妻鹤子。你以身奏的梵音,是诱人入梦的,只有执着于心灵之路的人才梦得进去。清茶布衣,麝香酴醾,乐得出世客的逍遥。

荒野里回声渐起,从“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到“从听世人权似火,不能烧得卧云心”;从“众人之途,当为远行”到“我与世界一同上路”。我在一片响声中释然。

行路人生,总须有些甘愿领受寂寞独自开路的个人,他们走得快,经受的磨难也更多,但他们不仅觅得本心,也为后来的结伴行人开辟出小道。一群人相互扶持,势必走得更快更远。正是这样一群人,垒起了人类文明的金字塔。

我拾起背包,决定孤独上路。

【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开头写了自己的踌躇:“不知是在这里等待抑或独自上路。”中间用第二人称写了鲁迅和海子的启示,结尾再写“我拾起背包,决定孤独上路”。文章紧紧扣住题目“一个人走”与“一群人走”的关系来写。文章既展现了作者广阔的阅读面,作者对鲁迅、对海子都有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作品、对《诗经》等经典也有独到的体会;文章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比如“在那样一个黑暗年代,你以笔为戟,独自上路,竟生生地把黑暗撕出一片光明来”“你走得比世人都快了些,你路上的寂寞亦如夜夜搓揉灵魂的猛兽”等语句就非常形象生动,非常有感染力。

淮安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