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省陆续公布了高考分数,有关“某省高考状元出炉”的新闻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尽管不少地方政府都曾下发规定,明确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炒作状元”,但一些新媒体的报道依然势头不减。业内人士、特定圈子内的人,对“状元”话题仍然津津乐道。总之,大张旗鼓讨论也罢,情不自禁议论也好,在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里,一直深深埋藏着一种“状元情结”。
所谓“状元情结”,其实就是一种状元崇拜心理。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培育了中国人深厚的考试文化和“状元情结”。当然在今天,状元不可能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机会和地位了,但在现世功利之下,“状元”仍然能给学校和家族带来很大的光环和荣耀,并吸引人们一年一度地去关注。
一个民族具有根深蒂固的“状元情结”,是由于功利化的社会价值观和教育观所导致的。因为“状元”只有一个,人人都想争“第一”;当然,如果第一名争不上,退一步考个“前三”也很荣耀,如果到了第四、五名,甚至十名之后,似乎就不屑一提了。这就是长期植根于我们民族意识中的一种心理模式和认知习惯。再加上国人有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必须让孩子“追求卓越”,就总是盯着优秀率,追求优秀率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现在还要追求高分率和满分率,这便是越来越接近“状元情结”了。
“状元情结”间接导致了以创新为噱头的“掐尖”教育。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大行其道的创新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等项目,还有中学的少年班、少年大学生等,都是“掐尖”教育的种种表现,俨然就是揠苗助长。然而,就是这些追求功利的“新生事物”,孰是孰非,至今仍莫衷一是。可见,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状元情结”还连带导致了“名校情结”。孩子自幼儿园、小学开始,家长便为孩子追逐名校,由追求个人第一名的“状元”,推演到追求“最好”的学校,甚至在几所学校教学质量难分上下的情况下,家长还一定要把学校排出个高下等级,以满足自己潜意识或集体无意识中要选择“最好”的心理需求。
相比中国,美国、英国以及北欧国家,就没有“高考状元”情结。因为这些国家人才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仅仅分数高,并不能证明就是优秀学生,还应该在价值观、意志力、公益情怀、创造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建树。比如芬兰教育从来不将高分学生看成优秀学生,他们的看法是,只要能将个人特长发挥到极致,超越自我,就是好学生。国内的教育尽管也强调多元评价,但现实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孩子在分数好的基础上,其他才华多多益善;而在分数不出众的情况下,似乎再高的才艺都黯然失色。多元评价得不到落实,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状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状元情结”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而这种传统文化却是一种糟粕文化。所以,在全国上下大力践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我们还应该冷静思考一下哪些是优秀传统文化,先把我们社会生活和思维习惯中不良的文化传统剔除出去;否则,一股脑儿地弘扬传统文化而不加甄别,很容易良莠不分,甚至沉渣泛起。是时候给“状元情结”降降温了。
淮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