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谢可慧
最近有则新闻,达州一男孩高考后自杀,遗言里写:考98分被骂、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被打耳光…他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不会有不舍。
这孩子发过两条文字,一条是“我真的要自杀”,还有一条是“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算了,我不想重来。”
一时间,所有矛盾都指向家庭教育。我想起一句话:以爱之名爱着,却以爱之名伤害。
中国人血脉亲情之深,是细密又抽象的联系。浓重的家庭观念让许多人绑在一起。许多人读书、工作、成才的目的,并非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为父母体面,把整个家族的荣辱盛衰放在身上。而许多父母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养你长大,你要活成我满意的样子。
这种心理预设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一、没把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看待;二、把孩子当另一个预想中完美的自己看待。
孩子一旦偏离了父母的预期,那么父母很容易觉得人生失去定向。
我学生时代,隔壁班有名家长出名的严厉。每次她出现在走廊上,她的孩子必定这次考试不理想。她所谓的不理想,往往是没达到预定目标,全班前五。
其实,那男生成绩非常好。
学生时代,两类人可能取得好成绩,一类是学霸,不需要特别努力,但依然领跑。这是天赋。另一类是学习刻苦的人。这类人往往会用尽勤奋,但也未必能与学霸比肩。“学霸”从来不是努力就可以。他是第二类。他刻苦用功,活动课也很少到操场玩耍,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朗读课文,中午吃完饭就做题。
他母亲是个工人,每次成绩没达到预期,第二天中午就穿工服来学校。灰尘铺满她的脸,她不停地和老师交谈着,旁边站着她儿子,低着头,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一次路过,听到她母亲在和老师说,“他真太不争气了,我天天加班,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他。”老师一直劝她,说了什么我也忘了。
中国家长很容易犯一个错,就是不承认也不允许孩子平凡,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预期的完美。而这样过度期望,更容易出现在自己不甘于平凡,又平凡得一塌糊涂的家长身上,他们这一生成功的赌注都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的成功给自己未来带来期望。
两年前,杭州发生“父亲吊打女儿致死”事件,男子是一名保安,一个月三千左右,还帮手学校的水电修理来赚点外快。新闻这样描述,“张师傅和妻子吃了没文化的亏,对女儿学习特别上心。夜里8点多,小莉在家写作业,张师傅走过她跟前,发现女儿竟在抄作业!他瞬间火冒三丈:自己和妻子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她却如此不争气”,于是拖到车棚殴打。
这是一起极端事件。孩子抄作业有错,但惩罚方式,往往是家长心理的体现。越自卑,越凶悍,越凶悍,越极端。
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就像允许你自己犯错一样。你那么平凡,为什么你孩子非得完美?
孩子是你制造的不假,但从生下来之后,我们就不能再做一个制造者,能工巧匠也未必能制造出优秀作品,你是能工巧匠吗?他们不是你的作品,从一开始设定就错了。
《狂人日记》末尾有句话是,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我们的教育从来不该是制造人,而是要完成孩子的自我塑造。但我们的孩子太累了,根本没机会自我塑造,已被摔打得麻木。
前阵子,我在我婆婆的农村又看到了这一幕,女人大哭,孩子跪在身边,说是高考考砸了。原本能上600分,结果估分500没到。女人哭得像是家里谁丢了性命,边哭边说你考那么差对不对得起我,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出色……”男孩跪着,低着头。结果没出来,我自然能想象结果出来了,如果比预估更糟糕,可能会是更惨烈的痛哭。
可我们不如想想,你没有活成父母希望的样子,凭什么你的孩子就得活成你希望的样子?
不要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不要把自己的成功预设在孩子身上。要尊重每个人的发展,也要尊重每个平凡的人。成功的定义,从来不是别人眼中的光鲜亮丽,而是你孩子是否活得有尊严、自由、快乐,对未来充满期望。
接受平凡生活,允许别人平凡,接受自身错误,也允许别人犯错,不对任何人抱过高期望,只在自己的路上努力前行。愿我们成为这样的人,平淡流年里,生出自己的光辉。
※99%的中国家长困扰于子女教育问题,关注微信公众号「家长公会」(微信号:parents_Guild),每天一堂家长必修课,助力孩子未来。还有「公会福利」等你拿。
※转载请标注来自微信公众号「家长公会」(parents_Guild)
淮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