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高考

原创好文高考选专业总是会“后悔”?


时间:2016-08-04 08:36:49   编辑:淮安教育网

当我们读完大学或是工作之后,总是或多或少的对当初在高考报志愿的专业选择存有些许遗憾,过来人毕业后很喜欢戏谑的说“我们被XX专业骗了”,“早知道当初应该报XX”……未能选择自己真正心怡的专业成为了很多人的共鸣,青春无悔的豪迈中却留下了淡淡的难以抹去的忧伤,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当初想的和我们实际经历的不一样。

1社会分工碎片化

随着人类社会劳动力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社会分工变得更加细化和专业。我举个例子,比如医生这个行业,古代医生一人治百病,内科外科五官科集于一身,检查开药手术样样亲力亲为。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发现每个医疗科目和方向其实博大精深,需要分工精研才能让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因此大家看到的是,如今去医院需要挂号,自己根据病情决定去找哪个领域的医生,检查有检查的医生,手术有手术的医生,专家重点研究自己的科目和领域。各个行业都是如此,通过分工实现高效的生产,把一个整体的概念碎片化后才能落实。在就业中这种碎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说你在互联网工作,互联网是一个整体的抽象概念,真正分工碎片化之后,你或者从事编程方向,或者从事产品的设计,或者从事运营数据分析等等,其实你做的事情是这个大概念中的一个小碎片。很多同学报志愿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只是从各个渠道获知的一个整体概念,感觉专业和就业前景很不错,就报了这个专业,但实际上这个专业有很多细分,同学们只是看到了这个整体,没有看到碎片,也就是说根本没有看到最后自己在这个专业中要做的事情。我举个实际的例子,比如有同学说物联网是未来发展方向,能将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全面提升大家的生活质量,在行业发展和就业上都有较好的前景,所以打算报这个专业。但实际上这个同学没有想到,这个专业真正落实到学习深造和就业上已经被碎片化了,你只是会从事这个大概念下很小的一块工作,比如你可能做的是硬件电路开发,可能是战略发展规划,可能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推销产品等等,在表面高大上的光鲜下,其实每个人都在从事平凡的工作,这些不同的工作需要的不同的性格和特长。作为高中生是否真的看到了这些碎片,并想好自己要从事的工作类型了呢?我相信多数人都没有,只是脑子里想象了表面的概念和对未来憧憬,未能从真正的碎片角度去落实,所以当上了大学或工作之后真正了解认清这个专业的碎片模式后,很可能出现与当初的预想有分歧,就产生了不满意和后悔的想法。

2流言蜚语挡住了全貌

高考报志愿时,父母老师,各个亲戚朋友的建议萦绕于耳边,形成了对各个专业的认知,有人说学计算机很累,都是编代码的,特别枯燥,有人说学法律找不到工作,就业面太窄,也许听了这些建议,同学们就pass了上面两个专业。 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人对某个专业的看法是有自身局限性的,取决于他的经历,他认识的人,他成长的环境。对于同一个专业或者同一份工作,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家长和同学们却往往因为“我表哥就是做这个的,他说这个专业XX”或“我听说这个专业未来会XX”这样的言论就改变了对一个专业的看法和选择。一个人长时间学习和从事一个专业的人对待本专业的看法都未必很全面,而其他人通过表面观察或者道听途说的一些消息,往往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被夸大和扭曲的,甚至完全是虚假的信息。被这种失真的信息一叶障目,影响了高考报考的分析判断,在同学们的报考过程中比比皆是。家长和考生盲目的依赖亲戚朋友的信息和想法,轻信一些明显不符合逻辑的观点,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出来的人都是会去邮局工作”,“人民大学毕业的人都能当公务员”等,这都是听信流言蜚语造成的片面认识。 拿上面说的计算机专业来说,说计算机都是编代码的,特别枯燥就是比较扭曲的看法。学计算机未来就业有数十种方向,每个方向的细分工作千差万别,可以说一个班学计算机的所有同学都可能未来从事互相之间完全不同的方向,比如从事用户分析研究,产品活动策划,市场调研等等,其实内在变化非常多,说都是编代码的显然不准确。另外计算机学习累与否,和自己的努力程度,想达到的目标,学校的课程安排都有关系。这个专业是否枯燥其实完全是学生个体的一种感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能一概而论。由于偏听偏信一些不靠谱的观点,大家又进一步扩散传播,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针对一些专业的偏见。比如高考生周围的很多人都表达了对某专业的不认同,实际上可能这些人都是听信传闻,并没有设身处地的去分析调研,流言在传播中越发被放大和扭曲,不负责任的话语对于考生造成了三人成虎的效果。

3职业兴趣和业余爱好混淆

高考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时,其实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深刻,很容易将职业兴趣和业余爱好混淆,以为自己平时有这方面的爱好,肯定也会喜欢这个专业。比如有的同学高中学习中很喜欢英语,觉得自己这对方面感兴趣有优势,高考就报了英语专业。但实际上任何一个业余爱好,当它成为赖以生存,天天要面对和使用的生存技能时,未必能进一步将兴趣转化为职业方向。喜欢一个事情,不代表就能靠它吃饭,靠它生存。举个例子,很多同学喜欢打游戏,觉得很有意思,带来了愉快的心情,当一个业余爱好。但如果靠打游戏为生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我国电子竞技选手很多生活并不是很好,最后也是转行重新开始。当以打游戏为生的时候,从游戏中获取的不仅仅是乐趣,还要承担生存的压力,一个人每天10几个小时要强制性的去打游戏,也许真的不是每个人想要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中的时候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中,对自己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其实并不稳固,并不会看的很远很深,往往做决定都是凭一时感觉,而当感觉变了,又会出现后悔的情绪。如今网络世界十分的多元,前所未有的信息通信和共享平台极大的释放了人们的需求,可以说原来很多人认为不可以作为一份职业的事情,如今都以新兴行业的形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中,比如网络主播,线上电商等等。而这些越来越多的选择却给高中同学们造成了干扰和错觉,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专业。凭一时感觉做出的决定并没有真正挖掘自己内在的特质和需求,选择的专业只是自己表面感觉不错,其实内心深层次根本不喜欢,后续渐渐认清自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对于区分业余爱好和职业兴趣,我认为业余爱好是可以随时变化和调整的,涉及也无需太深,平时给自己带来愉悦就好;而作为职业兴趣的确认,一定要慎重,高考生要想这个事情是否愿意每天去面对,坚持10年以上;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愿意面对挑战;自己的特长能否在这个职业领域有所发挥;自己能否对这个职业选择投入足够的耐心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在高考选择专业时要想,未来在各个阶段做进一步的职业选择时也都要考虑。

说完了造成高考选专业后悔的几个主要原因,我们谈一下如何减少后悔的情况发生。我这里用的是“减少”,而不是“避免”,因为我认为后悔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人生不如意还十有八九,一个人在高中时代就能把自己看的很清楚,把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方向看清楚,这岂不是已经到了“知天命”的程度?所以我认为局限于高考生所处的环境,信息的获取一定存在不对称和闭塞,做出的决定和未来自己的体验也一定存在差距,我们希望的是尽可能降低差距,而不是完全消弭。

1多渠道获取信息,筛选分析判断针对于其他人对于专业的评价和看法,高考生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要想想信息传播人是什么背景,和这个专业有什么关系,他自己为什么这么想,他的角度局限性在哪儿等等,要以分析思考,辨别筛选的态度去对待。这种态度不仅仅要在高考选专业过程中,在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要秉持。举个实际的例子,比如考生报考时,考生的亲戚和朋友就发表“XX专业怎么怎么样”等观点,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和考生就要仔细甄别,要与发表观点的人沟通他是依据什么做出这样判断的;判断的依据是个案还是有确实的宏观数据,他自己是否有亲身体验;如果他是听别人说的,能否与发表观点的人直接沟通等等,一定要把他发表观点的逻辑搞清楚,然后才能作为自己选择的依据。 我们刚刚提到一个专业其实是一个抽象的大概念,具体从事的事情已经被碎片化了。为了能获知一个专业碎片化的信息,考生不能只是从某某亲戚,某某朋友的言语中选择,要扩大信息获取途径。如果想报一个专业,有条件的话,建议去和已经在这个专业领域或是相似领域有过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去聊,他们的看法和思路往往更贴近专业的本质以及专业的就业,能够获知碎片化的细节信息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宏观概念。如果条件不允许,建议从网上获取多维度信息,比如在知乎,贴吧,各高校论坛寻找那些学校和职场过来人对于某专业的看法,选取有完整的逻辑分析,有实际案例支撑,能够联系实际的言论作为参考。

2变化时常发生,重在能改变自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前行的,尤其是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作为一个高考生,可能你已经完全调查清楚了一个专业的各种细节碎片,已经能够根据可靠的信息做决定了,但谁也无法保证当你毕业的时候,这个专业的环境还和你高考时是一样的,甚至我们可以直接确定的说,一定会有不同。让每个人去预测到未来十年会是什么样子是很难的事情,也许今天你报的专业很符合你的性格,很有前景,是热门行业,但当你毕业的时候也许你自己这几年经历了大学生活,性格和特质已经发生变化,可能不再那么适合这个专业了,或者行业变成夕阳行业了,这都是时常发生的事情,处在这个瞬息万变时代里,一个人最大的能力和特长应该是适应变化,改变自己。为了适应变化,高考生可以报考类似于北大元培学院那种,先不选择专业,待上学期间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做出专业选择。当然相信多数同学都会在高考报考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做出判断,选择未来的专业,这个也是完全可取的。不过我建议所有的高考生都能保持一个能接受变化的心态,“走一步看一步”,能够根据环境和自我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比如当确认自己不适合继续在一个行业发展的时候,不要一条路走到黑,通过大学时转专业,考研时跨专业,找工作时转行等等途径进行改变,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要在大学期间学会适应社会,学会适应变化,因为这个世界中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

淮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