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高考

认识专业,可以这么做


时间:2016-07-31 08:11:32   编辑:淮安教育网

选专业,某种程度上就是选择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所以,选择适合自己就读的专业对于考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如此之多,虽然有些专业通过名称可以大体了解它,但也有一部分专业仅凭名称无法了解到它的真实情况(如培养目标、学习课程和就业方向等)。为了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首先就要对专业进行准确地理解。

识专业,从专业体系开始

查看各种专业介绍资料,会发现随之出现的还有学科这一词汇。学科与专业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中国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注:本科未设置军事学学科门类,其代码预留。)每个学科门类下包括若干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又包括若干个二级学科。研究生招生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科进行的。

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学业门类。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体现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从这个专业目录里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大学本科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门类下面设有专业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类下是各个专业,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本科招生基本上都是按照专业进行的。

学科和专业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为后盾;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为基础。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从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学科的作用是间接的。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学科建设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将专业与学科混淆,或主张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以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结果必然是削弱专业特有内容的建设,不利于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学科是偏知识体系而言,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因此,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学科的第二个含义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偏指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长期以来学科和专业的概念经常被混淆,专业被等同于二级学科,这是不正确的。

当然,如果某所高校在某些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力,那么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也一样会具有较强的实力,无论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是硬件条件、师资队伍方面。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实力一直很强,在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全国排名第二,与之相关的本科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也都具有很强的实力。

识专业,注重专业内涵

认识专业,考生和家长要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所谓专业内涵,指专业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通过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该专业是否符合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通过主干课程设置情况,可以了解不同大学的相同专业的一些区别,判断哪所大学的对应专业更加适合自己。通常某一个专业会有多所高校开设,比如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而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不尽相同。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前,应该先了解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这样才能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来确定专业。就业和研究领域等则可以更加深入地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专业的内涵,更加具体地为我们指明就读该专业后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专业教育,高考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可以说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出的第一次选择。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对口工作,既可以将大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生活。如今出现不少大学生毕业“转行”的现象,往往是当初选择专业时了解不够造成的。在选择专业时,考生和家长必须要认真地了解该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可以在哪些行业发展。要了解这些内容,可通过访问高校招生网站,那里会有关于学院和专业的介绍。

考生还要在充分判断自己的情况下,判断什么样的专业适合自己。这种判断,需要建立在对所选择专业和自身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选择专业内涵的深入了解,判断其与自己的兴趣、能力是否符合。例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就是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再如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是否大多为自己擅长的科目,因为不少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与中学各学科相对应的。比如,擅长数学的同学,可以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金融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物理和数学成绩都不错的同学,可以选择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航空航天类里面的专业;喜欢化学的同学,可以选择材料科学类、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等专业;对生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医学之中的专业;喜欢文学和外语的同学,可以选择文学、新闻学和外语教育等专业等等。此外,有些专业对于考生性别以及身体条件等会有特殊的要求,都需要注意。

另外,认识专业还要了解该专业开设院校的情况,例如是否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学科,有无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否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或者是否有相应的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考生选择专业的参考因素。

特色人才培养,专业中的“新势力”

除了按专业名称招生并培养外,目前随着对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增加,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许多大学开始实施。这些特色人才培养,往往就是从专业开始进行改变的。

大类招生,顾名思义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进校后,低年级的新生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专业招生就是分专业招生,学生录取时就确定一个固定的专业,按照该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所以,就某所高校而言,这里面的专业并没有区别。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包括两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一直都是按照专业招生。为了适应今后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计划从2017年起,逐步实现大类招生,即按照计算机类招生,学生在大二开始,可以分流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物联网工程专业。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拓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每大类包含了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而通过1到2年的按大类培养,可以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对学生总体而言,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试验班、双学位班、本硕连读等多种培养方式都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一些举措,一般意义上来讲,都体现了更为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在专业安排方面,要么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注重通识教育,在前期培养时以基础学习为主,后期培养再分流到相关专业;要么直接确定专业,按照高于该专业普通本科学生要求的标准进行培养。当然,所涉及专业往往也是高校比较有实力的专业,对考生包括高考分数在内的各方面要求也会相应的提高。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的“教学改革试验班”,是根据“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为一部分基础好、素质高的学生创造专门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重点培养,在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等6个学院开设。培养模式为单独编班、单独教学。学校为教改班配备优秀任课教师,提供优良的实验环境,包括科研实验室;在一、二年级时只分学院,在学院内不分专业,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在所在学院选择一个专业;执行单独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早期科学训练、注重实验与实践、注重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并注重与硕士生教育体系的衔接;双语课程教学的比例≥15%,开设一定比例的研讨课、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学生应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各类课外活动,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学院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为教改班的学生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为教改班的学生制定后期学习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创造参加科研的条件,实现个性化培养。学生有多种继续深造的机会,凡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在读、满足条件的学生,均具有推荐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并给予推荐外校指标的倾斜;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在读的教改班学生也可以自愿放弃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选择直接就业或通过考试攻读硕士学位。

识专业,这些误区要避开

1.按名称认识专业

不能仅从专业的字面意思揣测专业,望文生义,也不能道听途说。以往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因为不了解专业内涵、混淆专业名称而报错志愿的情况屡有发生。一些考生喜欢选择那些名称好听、时髦的专业,升入大学后,却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事实上,不少专业的名称并不能反映出专业的实质和将来相关的职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两个专业的名称很相似,但是一个是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一个是属于理学数学类。不论是主修课程还是将来的就业领域都有较大区别。还有一些专业名称很难从字面上了解其专业性质,比如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属于化工与制药类,化学生物学属于化学类。另外,有的专业侧重于与就业挂钩,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有的专业则侧重基础理论,适合继续深造学习。专业之间的细微差别,有时候通过名称并不能清楚地区分,所以考生和家长一定不能仅凭名称来认识专业。

2.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一般意义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但是考生报考时,往往还是愿意选择好大学的优势专业。对于一个专业来讲,很多大学都有设置,但是不同的大学之间,同一个专业的实力是不一样的,这也直接体现在录取分数线上。好大学的优势专业,往往录取分数线每年都相对较高,考生报考时,要量力而行。但反之,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却不一定是某所大学的好专业,首先录取分数高有可能是因为该专业当下比较热门而导致报考人数多形成的,其次还有的专业录取分数高可能是因为前一年该专业由于录取分数低而使当年报考人数较多形成的。

3.专业等同于职业、行业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如前所述,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也有大体的就业方向。学生如果想毕业后进入某些行业,从事相关职业,那么大学期间就读与之相关的专业,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就业就会相对要容易得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会提出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要求,尤其是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和行业。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通信技术领域高级研究开发型人才,强调“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培养学生掌握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网络、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和管理等工作。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华为、中兴、大唐等骨干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行商,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以及各类IT企业。如果学生有志于进入这些行业,从事相关职业,那么就可以选择通信工程专业。

以后到某某行业就业,是否就一定要读与该行业对口的专业?一般来讲是这样的,但是也不绝对。有的行业对口专业很多,例如银行业,需要金融、财会等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但是也需要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人才。而有的行业对于专业来讲要求比较严格,例如电力系统,有一个需求专业目录,考生可以首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之类的专业。如果考生对某个行业感兴趣,还是尽可能选择相关对口专业报考,这样毕业生进入该行业的难度就小得多;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未能考取相关专业,也可以通过辅修、考研等其他方式学习相关专业,从而达到进入该行业工作的目的。

4.只要专业名称相同,在所有大学都一样

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由于每所高校在办学特色、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差异,相同专业之间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都有设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习电子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等,专业方向为光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而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微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和集成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融合为专业特色。两校的专业各有侧重。如果考生对某个专业感兴趣,还要去了解拟选择高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是否也与自己预期一致。

5.热门专业就业率高

面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已经成了众多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导向。然而许多考生和家长却容易陷入一个理解误区:只要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就一定看好。

事实上,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本科大学生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专业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这十类就业率高的专业,有的为报考时的冷门专业,甚至在一些专业中,90%以上为调剂生。而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就业时却遭遇尴尬,比如法学、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

在选择时,紧盯热门不如参考由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机构的相关数据、专业所在高校的就业情况、专业行业的统计数据、招聘网站的供求情况等。但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不平衡,这些专业的供求状况,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表现不一样,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那么,考生和家长就要对某专业社会需求情况有一个前瞻性的了解,还要着重了解欲报考院校某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信息来源:阳光高考平台

淮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