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都不肯下功夫去较真,所谓浮躁,是大家的心浮躁。”7月8日,在江苏扬州举办的第六届江苏书展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谈及现在大学生的快餐式阅读,如是说。
怎么办?格非对大学生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读书要“博”。
格非说,与自己年轻时相比,当下社会不存在无书可读的问题。著名作家马原曾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的《窄门》带到上海,一天之内就有6个人想读。幸运的格非得到宝贵的两个小时来阅读这本书。“可见在那个出版不发达、资讯不便捷的时代,大家对书的执着之深。”格非说,“我还曾经想读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低声下气求别人借给我。这成了我的一个心病,多年后才如愿以偿。”
无书可读的时代早已过去,“书多得难以选择”却成了当代大学生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想读书,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到处都是推荐书目,大学生们花了眼。对此,格非说:“不管读什么书,一定要多元。同学们肚子里要有一些干货,别全是水货。水货多了,你的自我会被别人带走;读干货,才会慢慢有自己的见解。有了历史观、世界观,你的自我会变得更加强大。”
在格非看来,现在的大学生可能阅遍百家,但最终没有形成自家。在盲目的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以“把书读完”为目的,更加侧重结果而非过程。在学生答辩时,格非经常发现,“你问他什么都知道,可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专门的知识领域”。
所以,格非对大学生的第二个建议是,要研究专门知识。“这并不是高要求,就是希望大学生能在某些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跟专业‘较真’,学会自己做判断,形成自己的思想。”
格非的第三个建议是,阅读之本在于读原典。
有一个朋友的儿子想要写小说,请格非指导。年轻人专门来到北京,见面之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怎么能快速出名,让我的书发行到5万册以上?”他说打算写《武王伐纣》,格非就问他看过《史记》吗,他说没看过,只在网上搜过。格非感叹:“如果一个人对司马迁的记述都不了解,那怎么能写这样的小说?”
格非说:“现在不少大学生对阅读没有自己的看法,一切以简单方便为主,不追求原典。阅读之浅,容易迷失自我。”
(文章来源:人中国青年报。若涉及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聚铭师教育立志于为您提供一对一的科学、合理的自主招生、志愿填报、出国留学、职业规划服务
微信咨询:17701057000 全国高考志愿QQ群:527315338 电话:010-57354567
淮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