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大学

聆听凤凰古城过度商业化的一曲悲歌


时间:2016-09-19 09:10:54   编辑:淮安教育网

“其实,除了古城,已经看不出古代的风貌,新修的古城,看着开心就好,无需改进成商业的丽江,和无人问津的森林。”看着调查问卷上的这句话,我的思绪不免回到在凤凰古城的日子。

8月份下旬,我们团队一行人抓住暑假的尾巴,扛着“文化拾遗团”的旗子,去到向往已久的凤凰古城。在我印象中,凤凰古城“绵亘逶迤于武陵山脉深处,倚山而筑,环以石墙,濒临沱江,群山环抱,河溪萦回,关隘雄奇。”而此次三下乡,我们团队就“凤凰古城的过度商业化”问题进行探访。

谁知那当红酒绿的面具下是古城的悲伤

在凤凰古城的街巷,路两旁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各种店铺,在那里,可以看到凤凰特产,可以看到苗家特有的服饰,可以看到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酒吧,如果你想,你还可以在那里买到尤克里里、非洲鼓;在古城居住的旅店都被装饰成各种各样的主题客栈,感受到最多的是文艺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叹这是坐多么美的小城。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弄点文艺的东西,他们可能不去沈从文故居,但是他们会来这里。”一位陶艺店的老板说。

沱江边,一些妇女们相机等待有顾客光顾生意,外来的游客会穿上苗族服饰并拍照作为纪念;还有帮忙编彩辫的,招呼坐船游沱江的。

当夜幕降临,沱江边的吊脚楼亮起了灯,不得不说,夜晚的凤凰古城的美更甚,每一次远眺,每一次相机的定格,都美得让人心醉。然而,那是不属于是寻常人家的,酒吧、广告牌、霓虹灯,属于游客。

据了解,凤凰古城在开发过程中,为了保持旅游景区的观赏性,把原住民迁走,只留下空荡荡的“观赏品”,来到凤凰古城寻梦的人们,很难再见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了。

“白天逛古城,晚上进酒吧”。这样的旅游模式似乎走偏了路。

店铺_副本.jpg

图为凤凰古城街巷边整齐而紧凑排列的店铺。

“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

每一个听说过凤凰古城的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个湘西情结,一个自己想要找寻的梦。听说去到凤凰古城,一定要去看那场森林情景剧《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名作,它讲述了翠翠和天保、傩送两兄弟的爱情故事。在凤凰古城的森林剧场,演员们重现了许多业已消失的湘西民俗,翠翠与傩送对歌、端午节划船赶鸭子、婚丧嫁娶······一个个民俗风情吸引着外来的游客。舞蹈、音乐、特技等表演形式,和声、光、电、水等特效,还原了一个活着的《边城》。

“来凤凰古城,看一次《边城》,是很久以前就想做的事情了,一直认为当下大多数的游客感受虽到了古城历史的风貌,但未能深刻了解凤凰的文化精髓,而《边城》能满足这种遗憾。”一位游客如此说道。

据悉,《边城》实景剧的参演人员达到208人之多,而在那里,《边城》的演出每一天都会有,每天都重复同样的演出不会觉得枯燥吗?其中一位演员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虽然我们的工作每天都一样,但是观众却每天都不一样,我们很开心能有人来看演出,这表示还有人在关注着湘西的文化,这是令我最高兴的。”在他们看来,演出过程中观众的不同反映,让他们能思考怎样的演出才是好的,怎样的演出才能把湘西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观众。《边城》,早已与演员们融为一体。翠翠在等傩送,而凤凰古城,在等懂它的人。

边城_副本.jpg

图为森林剧场实景,在上演《边城》

吊脚楼“群”除了孤单,没有伙伴

筑屋基、备料、发墨、拆枋、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这是吊脚楼的筑房工序。吊脚楼是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都有分布。在凤凰古城的沱江边,也能看到吊脚楼。据了解,吊脚楼分为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形式,而不同地区的吊脚楼有不同的风格,目前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多是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欣赏两岸错落有致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每个人心里都会生出莫名的感动。”慕名而来的刘先生这样说。“听说凤凰古城河岸上的吊脚楼群阵容十分壮观,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充分显现出先民的智慧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但当下的凤凰古城吊脚楼却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现今懂得建造吊脚楼的匠人越来越少了。由于吊脚楼建筑工艺以师传方式进行传承,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传承方式相当脆弱。而且吊脚楼的完成需要巧手的好木匠,不是需要钢筋混凝土的“扎结”,而是需要纯木的镶嵌。吊脚楼技艺传承人李师傅笑着说:“我已经10多年没建过吊脚楼了,也没有人来跟我学,大家都住水泥房去了......”李师傅看似爽朗的笑却包含着深深地无奈。

现今的凤凰古城吊脚楼,居住的可能不再是原住民,他们为了观赏或游客体验的需要,变得空荡而没有生活的气息,我想,或许吊脚楼群也会是孤单的吧。

吊脚楼_副本.jpg

图为凤凰古城沱江边的吊脚楼。

凤凰古城商业化调查,我们在行动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团队不仅实地走访了凤凰古城的大小商铺,还在凤凰古城的街巷发放了关于凤凰古城商业化问题的调查问卷。

游客步履匆匆,我们只能在他们坐下休息的时候发放填写,还有的是在趁着游客坐下编彩辫的时候与 他们闲聊。从游客的口中和自身的体验可知,当下凤凰古城的商业化气息浓厚,虽有游客认为凤凰古城的商业化吸引了更多的顾客,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但更多人也提出了凤凰古城的商业化发展带来的问题: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原生文化的消逝、环境的污染等等,而且不少人认为当下的凤凰古城与他们心中的古城有很大的出入。

凤凰的魅力在于它的人文风貌,但不少游客反映,古镇游商业化开发严重,所售商品几乎“全国一样”。针对这些现象,政府人员表示,“过去多是因商设镇,所以古镇有商业化因素是正常的。但现在,如果一个古镇绝大多数空间都用来向游客卖东西,那就是过度商业化了。如果把古镇街道当成了大卖场就属于过度开发了,人们买东西没必要一定到古镇去,而且游客来古镇旅游不是为了观赏商铺。”

问卷_副本.jpg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发放调查问卷

但令我们疑惑的是,既然知道凤凰古城在向过度商业化发展,政府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呢?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中国的古镇游还处在早期开发阶段,在古镇的开发和保护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想要马上达到游客心目中的古镇景区的目标还有许多困难。为避免“千镇一面”,突出当地旅游特色,重要的是要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深度地挖掘和整理,展示出本土的风貌和人文情怀,古镇的开发需要保存原有的文化生命力。

很多人说要到幽幽凤凰古城寻自己漠漠长梦,不知道这样的凤凰古城能给寻梦人何种感受。“其实有时候想想,古城变成这样也是意料之中,变成旅游景区后,人们都会想着怎么用它来赚钱,但心中还是有些失望。高中学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本想来感受一下古城的文化,但被花花绿绿的商业品替代了,这次来看一眼,可能以后都不会来了吧。”其中一位调研成员感叹道。

在调研过程中,烈日下的而走访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凤凰古城的商业化现状,问卷调查让我们倾听了游客内心的声音,与旅游局工作人员的访谈则让我们对未来古城古镇游的发展有了些许期待。从前不会关心这些“大事”,但经过三下乡的调研工作,发现我们不应该躲在象牙塔内,而应学会多加思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三下乡是迷人的,迷人之处不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什么,而在于它让我们学会用另一种目光审视身边事。

淮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