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大学

中纪委官网:10句经典对联,品读岳麓书院1040年历史


时间:2016-08-04 08:49:12   编辑:淮安教育网

今年是岳麓书院成立1040年。书院位于美景如画的湘江西岸,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创办以来,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岳麓书院的匾额对联,感受岳麓书院经典而独特的魅力。

大门

1.webp.jpg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书院大门始建于宋代。现存大门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之后,门人请山长(院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名曜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思不得结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到: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很多人对这幅对联有误解,认为湖南人口气大。但惟在这里作发语词,没有意义。意思是说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

头门

2.webp.jpg

3.webp.jpg 33.webp.jpg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头门是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位于中轴线东端,1986年建成。头门上悬有1010周年院庆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的千年学府匾,集唐代湘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而成。

门侧对联由虞愚撰写。虞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

对联道出岳麓书院千百年来在培育人才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湖湘学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巨大影响。

4.webp.jpg

5.webp.jpg 646.webp.jpg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大门之后,原为礼殿。明代嘉靖元年扩建文庙时,始建二门。门额正面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名山在这里专指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峰岳麓山。

对联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所撰。上联语出《尚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圣人君子。 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讲堂

6.webp.jpg 642.webp.jpg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对联以及讲堂檐前所悬实事求是匾均为近代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宾步程,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

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意为干事情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善于使用工具;一个人若要学业精通,必须勤奋努力,力戒懒惰。

7.webp.jpg

8.webp.jpg 60.webp.jpg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这是讲堂最长的一副对联。清代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撰。旷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原联毁于抗战时期,现联为颜家龙补书。

上联:是非由自我审察,毁誉由别人评说,得失听从天命,不可强求。当我们登上麓山峰头,感受着朗月清风,天地万物的道理便可知,荣辱得失就可置于度外。下联:国家的栽培、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回报,老百姓的日子如何过得更好,中华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播,登到山顶的赫曦台上,俯瞰衡云湘水,便可找到答案。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正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北侧

9.webp.jpg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讲堂北侧通往湘水校经堂的对联,由清代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左宗棠撰写。因左宗堂曾读书于湘水校经堂,故悬于此处。

九流:句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后作各学术流派之合称。法海,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深广如海。《维摩经佛国品》: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对联意指各种学派在岳麓书院融合交汇,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岳麓山秀美无比,耸峙在三湘大地上,历史上的圣贤学者,都到此讲学研习,使岳麓山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文庙

10.webp.jpg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这副对联不是特意为岳麓书院所写,此联出自清代学者王

淮安大学
  • 新闻热线:
  • |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