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报考技巧

美国高考运气和中国高考规矩,儿子申请的一些感悟


时间:2016-08-02 08:30:57   编辑:淮安教育网

作者:梦想中的那片蓝,曾是北京四中国际部妈妈。

经过一年的观察,我发现这美国高考还真有不少运气的成分。用芝加哥招生官的话:我们是从八位合格的候选人里选出一个。你说那被选出来的一个不是运气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很多人说,中国的高考是世界上最公平的选拔还真没有什么错,至少,如果我们仅仅是从智力角度衡量的话。

通过智力进行选拔其实也不是中国的专利。事实上,看了Chosen这本书,我了解到: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曾经也是唯分数论的。搞到现今这样“丰富多彩、不着边际”,其初衷说出来并不那么光明正大。好在美国人本来就觉得上名校是一种划分阶层的方式,所以分数从来都不是重要的,进名牌大学甚至远远不如能否进入其中的某些俱乐部更重要。倒是英国的入学考试,对分数的看重好像和我们有一拼。

要说比较自由的应该是欧洲本土。朋友在荷兰留学,说导师经常对她所谈及的“中国最好的学校”嗤之以鼻,导师的看法是:我们16所公立学校,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一样优秀的。而另一个生活在荷兰的朋友则被荷兰的抽签上大学的方式震惊了。不过她说,虽然年年有为此打官司的,但大多数荷兰人就像她老公,都觉得这样其实非常公平:避免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不必要的竞争。所以,这个世界真的很奇妙,公平和不公平,在不同人的眼里竟然相差得如此之大。

细细回想起来,总觉得针对上大学这件事,中国标准和西方标准之间的差异和我们对这两个社会的认识是完全相反的。在最讲究个人奋斗、喜欢规则化的美国社会里,上大学偏偏没有规则和标准;而在以人情社会为基础的国内,考大学却往往是最规矩、最有标准的事情。这后面的原因和理由,大家可以随意联想。

而我想探讨的是,这种大学录取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说实话,看到儿子和他们同学申请大学、等待结果的过程,我觉得比我当年考大学难多了。我当年就是一刀子的事情,成与败就那三天,然后拿到成绩,随之而来的是对应的录取通知书。同学之间,吃个庆功宴或者告别宴,然后各奔东西。每个班总有一两个消失的伙伴,多数都是考试时出现意外,成绩不够理想。相比之下,儿子和他的同学们经历的比我们丰富的多。一进到这个体系,他们就知道,在这个评价体系中,他们是被明显“歧视”的那一群。不是外籍,不是校友子女,不是所谓需要照顾的特殊族群,甚至,他们的大城市身份也会给他们打上雷同的烙印;如果恰巧还是个男孩,比如我儿子,你就只能嘿嘿了。考试就不说了,SAT1、SAT2、ACT、Ap、托福,种类繁多,而每类考试一次就能结束战斗的极其罕见。等考场上成为了老战士,又要开始确定申请战略、准备文书。早申就有很多种,不是要在极短时间内给多家写申请,就是面临申了这个不能申那个的选择。发榜时,各个学校还不同时,连收几封拒信的打击足矣让人对自己产生怀疑,也自然会对第一个向自己伸出橄榄枝的学校心生感激:慧眼、伯乐,怎么赞美都不过分。能在早申阶段解决战斗的绝对是少数,多数孩子都是一边忍受着拒绝带来的挫折感,一边自我激励、咬牙准备正常申请。这个过程,可能不太公平,但却足够真实:和生活中所有的成功一样,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自然需要你的努力,可是,也真的需要一些运气。

反之,经过高考洗礼的孩子,其相对公平、简单的规则往往会让孩子和家长都更容易将升学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这种成就感和自信心,往往会贯穿他们整个大学过程。想起前两日和朋友的一次聊天。朋友在大学法学院工作,说他们的毕业生如果能申请到某国外名校法学院,就可以从企业那里得到一笔不菲的奖学金,而且是没有任何条件约束的。我听后羡慕不已,觉得国内企业在投资教育方面已经越来越向国外接轨。不过我一直觉得,奖学金更像一个传承的祝福:在学生需要时,它给了学生获得教育的权利;而当学生有能力后,应该将这个祝福传递给他人。没想到,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朋友后,她的回答是:“你太高看这些学生了,他们都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不要说表达感谢了,就因为这笔钱要依法纳税,他们都会跟处理事情的老师吵呢。”哎,也是,落到自己兜里的钱,又是因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合法获得的,凭什么就被国家分了一杯羹呢?

对比自己和孩子申请大学的过程,我觉得这两种体制带给我们的,绝对不只是两张不同文字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诚实地讲,不论中外,大学录取的要求决定了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向;而申请和录取的过程,则给这些即将成人的年轻人留下了对于社会的第一眼印象。很难简单评述哪一种更好,因为基本每一种做法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甚至,很多时候,优点就是缺点。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比孩子更能看到这些机制的优缺点,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认识到此间的差异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家庭教育就是用来平衡的,我一直相信这一点。

此文由作者授权“新新家长”发表。

文章来源:http://www.xxjz.org/?sohu

*更多教育资讯干货、权威专家解答,敬请关注“新新家长”微信公众号:xinxinjiazhang—长按可复制,添加“新新家长”及“蓝橡树”创始人、哈佛本科荣誉毕业生张伟琪(微信号:hizhangweiqi)成为好友,一同畅谈你关心的教育那些事儿。

淮安报考技巧